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康巴時評 >> 瀏覽文章

災后重建,我們感恩奮進

甘孜日報    2016年11月22日

    ■本網評論員  

    兩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讓1122成為我州各族人民刻骨銘心的日子;歷經兩年時間的嘔心瀝血,700多個日夜的艱苦奮戰(zhàn),那些曾經山河破碎、滿目瘡痍的災區(qū)大地,如今正在舊貌換新顏,進而生動地展示出了一幅從廢墟上站立、在災難中重生、在重建中跨越的壯美圖景。

    搶險救災是應急戰(zhàn),災后重建是持久戰(zhàn),后者任務更為艱巨。大災大難,大愛無疆。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省委、省政府的鼎力支持,全省各地和社會各界的緊急馳援,州、縣(市)黨委政府的抗震救災與重建家園的堅強決心和務實行動,更讓受災群眾定心、暖心。各級黨委、政府和災區(qū)人民以絕地反擊的勇氣、絕處逢生的智慧,唱響了一曲自力更生、重建美好家園的奮進之歌。

    “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xiàn)代化的是醫(y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這是人們對康定“11·22”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客觀評價。透過抽象的詞匯,深入重建的現(xiàn)場,“更加”無疑是重建中最為常見的一個詞:住房要更加舒適、校園要更加堅固、設施要更加完善……這一個個“更加”的最終著眼點和落腳點,實際上就是“災區(qū)會更加美,受災群眾生活會更加好。”如今,整整兩年過去,這樣的“更加”已逐步轉化為眼前看得見、摸得著的美麗圖畫:一座座幸福美麗新村在地震廢墟上拔地而起,一所所精美的校園在重建之中迎來了書聲瑯瑯,一條條受損道路的面目一新,一個個富民產業(yè)的落地生根……這一個個令人震撼的“更加”,不是建立在災難之上,而是建立在理性正視災難、勇敢應對災難的人們心中。

    審視災區(qū)變化,凝思重建歷程,我們不禁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要是沒有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兄弟市(州)的傾力援助,要是沒有州、縣(市)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怎么會有“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奇跡?要是沒有災區(qū)干部群眾在擦干眼淚的同時挽起衣袖大干苦干協(xié)力干,怎么會有整潔房屋中升騰的裊裊炊煙、明亮教室里孩子們的清亮書聲、寬敞道路上的汽車奔馳、村民活動廣場上的載歌載舞和干部群眾臉上的笑逐顏開?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變化并不僅僅是那些看得見的“更加”。經歷了康定“11·22”地震的考驗,經歷了感天動地的生命大救援、災難大搶險、人員大安置和秩序大恢復,經歷了如火如荼的災后恢復重建,我們不僅學會了堅強與堅守,而且更懂得了感恩與奮進。

    當然,災區(qū)的鳳凰涅槃,不僅是重建被地震損毀的學校、醫(yī)院、房屋、道路、橋梁、水電,更是精神的重新振奮和人格的重新鍛造。令人欣慰的是,重建中彰顯出的自力更生、團結拼搏和勇于擔當精神,已經讓災區(qū)干部群眾在地震廢墟生長起了一種頑強的斗志與不屈的力量。正是這種頑強的斗志與不屈的力量,點燃了災區(qū)群眾盡快“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yǎng)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激情與夢想。

    激情似火,熊熊燃燒;夢想升騰,蒸蒸日上。從“原地起立”到 “超越從前”,從災后重建到脫貧奔康,這一系列已經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的變化,讓災區(qū)群眾充滿了深深的感恩之情。知恩感恩,既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自強是最大的感恩,奮進就是最好的報答。值此康定“11·22”地震兩周年之際,我們一定要常懷感恩之心、常說感恩之話、常做感恩之事,用最樸素卻又最真摯的方式,感恩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感恩各兄弟市(州)、社會各界和廣大建設者們。讓我們在州委的堅強領導下,緊扣州委“一個目標、兩個關鍵、三件大事、六大戰(zhàn)略”總體工作格局,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創(chuàng)造災區(qū)日新月異的新面貌,用一顆奮進的心去釀造受災群眾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用一顆拼搏的心去書寫從悲壯走向豪邁的壯麗詩篇。


  • 上一篇:在“知”字上下功夫
  • 下一篇:織密黨內監(jiān)督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