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2月26日
◎張新文
年,像一篇優(yōu)美的文字,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節(jié)是簡潔明了的開始段落;大年三十美味佳肴、觥籌交錯和熱鬧的春晚是高潮部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剛好給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兒時在農(nóng)村,過年的時候往往大雪封門,天寒地凍,屋檐下掛起了長長的冰錐……母親會把晶瑩剔透的糯米,白天放在水缸里泡,晚上則把糯米撈到竹籃里,用繩子吊在室外的樹梢上凍,如此反復(fù)一個禮拜,也就快到元宵節(jié)了。經(jīng)過一泡一凍的糯米,再用石磨磨出來的元宵面,無論從外觀還是口感,恐怕如今的超市里也難尋覓到它的蹤跡。
在我們那兒,元宵餡用的是自己家熬制的紅薯糖,紅薯糖的優(yōu)點是融化時成粘稠流體狀,遠比如今顆粒狀的甘蔗糖口感好得多。母親不識字,但是骨子里就相信代代相承的東西就是對的,她習(xí)慣把元宵包成有大有小,說元宵節(jié)圖的就是團圓,一家人能夠幸福地聚在一起吃飯。元宵就像一家人,“有大有小”就是有大人也有孩子的意思。話,雖然“土味”,可是包含了母親多么樸素而又純真的祈福愿景??!
當?shù)谝煌霚珗A出鍋的時候,母親會囑咐我給隔壁五保戶孫大爺端過去,年年如此,所以每年元宵節(jié)的第一碗元宵,我們一家是不會動箸的,母親的這一舉動,一直在激勵著我們善事無關(guān)大小,皆在默默凡事間。
舊時鄉(xiāng)村落后,有廣播沒有電視,村民的娛樂活動少之又少。元宵節(jié)除了吃元宵,就是拋火把和打悠。吃完元宵,皓月當空,家長會把一年里寄存下來的廢舊刷把和笤帚,拿出來交給孩子。然后,孩子們以一個自然村為單位,集中野外田地里,燃起篝火,孩子們把刷把和笤帚放在篝火里燃燒,再使勁地拋向空中,一邊拋還一邊嘴里高喊:“十五晚上拋火把,一拋一掛啦!”(掛啦:方言,一大疊錢)這也許與古人新年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民富國強有關(guān)。土地上,篝火映紅了孩子們樸實純真的笑臉;天空中,紅紅的火把歡快地跳躍在溶溶的月光里;時有陣雁北上,掠過頭頂,一聲聲嘀鳴,彈奏起新春的序曲……
打悠,其實就是蕩秋千,據(jù)說,十五晚上打悠是驅(qū)邪避災(zāi),保佑每位打悠者一年不會腰酸背痛腿抽筋。所以,打悠是全村老少一個都不能少的集體活動,上至老人,下至孩童。村里有個秋千極具挑戰(zhàn)性,樹是隊長家的樹,長在大塘邊,每年十五晚上隊長早早地把秋千繩系好,就等年輕的后生來打悠。一人坐上去,后面兩個后生使出吃奶的力氣推你,往復(fù)幾次就把你蕩向天空,下面就是深不見底的寒水,樹枝有彈性隨人的震動幅度吱吱作響,沒有魄力、膽量和技巧,早就嚇得魂飛魄散,哭爹喊娘。
遇到這樣窘迫的后生,隊長會罵人的,說你這小子太沒出息了,我們老虎村不出膽小“懦夫”。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