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12月21日
一個地方有沒有被人們樂道的歷史文化底蘊,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面很好的“鏡子”,很多人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看作是一個地方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變遷的“活化石”。在巴塘這片神秘的土地上,有著無數(shù)讓人驚嘆的燦爛文化,除了眾人所知的巴塘弦子以為,巴塘人引以為豪的還有他們的藏戲。
◎曲妮志瑪 文/圖
初次看到巴塘藏戲是康巴衛(wèi)視藏歷春晚,原以為是寺廟舞蹈,在唱聲杳杳里類似川劇的喉腔讓我覺得新奇,于是找些資料看看了巴塘藏戲介紹。藏戲的開山鼻祖唐東杰布。藏民歷來把他看作是創(chuàng)造藏戲的戲神和修建橋梁的鐵木工匠的“祖師”,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智慧、力量的化身。他將佛教經(jīng)典中的傳記同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內容融在一起,創(chuàng)作出一種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結合的表演藝術,使過去單一的跳神舞逐漸地戲劇化,表現(xiàn)手段也不斷加強,并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藏劇藝術的雛形。
巴塘藏戲屬南派藏戲,藏戲四大流派之一,經(jīng)過300多年的發(fā)展,現(xiàn)已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被中國著名戲劇家夏衍譽為“雪山牡丹”。2000年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巴塘弦子并稱為該縣民族文化“兩張名片”。按照民俗習慣,一般只在送春迎夏的“雅索節(jié)”(每年藏歷5月)和送夏迎秋的“央勒節(jié)”(每年藏歷10月)在城郊的“龍王塘”演出。演出劇目有《文成公主》《卓瓦桑姆》《鄧月鄧珠》《智勉更登》《朗莎姑娘》《朗桑王子》《嘎拉雯波》《茹吉尼瑪》等八大藏戲。
清順治十年(1653年),西藏五世達賴派德莫諸古到巴塘仿照拉薩哲蚌寺洛色林修建了丁寧寺大殿。大殿落成裝飾一新,舉行開光典禮時,在丁寧寺十四納卡活佛庚呷洛絨曲珠從西藏請來的藏戲大師群覺納的指點下,由寺僧表演了《江嘎冉》《扎西協(xié)哇》等藏戲劇目。
巴塘藏戲演出一般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序幕(藏語叫“扎西協(xié)哇”);第二部分是開場式(藏語叫“恩巴”);第三部分為正式演出(藏語稱為“雄”);第四部分是謝幕(藏語叫“扎西交”)。主要劇目有《扎西協(xié)哇》《江呷熱瓦》《文成公主》《卓瓦桑姆仙女》《洛桑王子》《蘇吉尼瑪》《智美更登》《頓月鄧珠》等。表演者有簡單的化妝,通常要戴面具,特別是神話傳說中的邪惡形象,更注重臉譜,觀眾可以從不同色彩的化妝、不同形象的面具與表演動作,區(qū)別出劇中人物的美丑善惡。表演時,通常有鼓、鈸等打擊樂器伴奏,也有一些劇目用長號、嗩吶、笛子、胡琴等伴奏。該項目已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巴塘藏戲分舞臺演出和壩子演出兩種,主要為壩子演出。演出時有簡單的化妝,通常要戴面具,特別是神話傳說中的邪惡形象,更注重臉譜,觀眾可以從不同色彩的化妝、不同形象的面具與動作,區(qū)別出劇中人物的美丑善惡。其唱腔也有多種,男、女、老、幼、喜、怒、哀樂各不相同,表演者要根據(jù)自己所扮角色,保持一種唱腔,一唱到底,并以嫵媚、豪放、可惡、兇猛、恐怖、惻隱、溫和等多種表情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
巴塘藏戲的唱腔曲調或柔婉深情,或粗獷豪放,使它成為藏族民間音樂的最大寶藏。它古老的舞蹈的藝術價值引起了中國乃至世界舞蹈界的重視,保護康巴藏戲對于保護整個藏族的戲劇藝術,研究藏族民間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念白抑揚含頓挫,唱腔委婉透激昂?!边@是贊美京劇的七律,對應巴塘藏戲上也覺得挺好,我相信巴塘藏戲也一定會得到透古澈今的發(fā)揚與繼承。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