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椿芽燴臘肉

甘孜日報    2017年11月02日


解放初期的金湯區(qū)政府所在地。

當年在金湯區(qū)老區(qū)政府內(nèi)開會的群眾。

   ■龔伯勛 /

   1956年夏,在先后完成康定城關區(qū)瓦斯鄉(xiāng)的大岡和柳楊兩個村的建社工作后,又調我到金湯區(qū)的五大寺做鞏固合作社的工作。

   五大寺合作社的社長姓賀。當年還有點“供給制”、國家干部吃“派飯”的遺風。社上將我派住在一戶姓鮮的人家。鮮家是中農(nóng),生活條件較好,按規(guī)定我將每天的“住勤費”交給主人家后,他便保證我吃飽住好。

   那時干群關系非常好,主人生怕虧待了國家干部。為我的吃很操心。金湯屬于偏遠地方,很難吃上大米,可隔三差五,主人還是要給蒸頓“金裹銀”吃。所謂“金裹銀”就是玉米面和大米合在一起蒸出來的“蒸蒸飯”。那玉米蒸蒸,開始有點吃不慣,總覺得吃起來有些“滿口鉆”。于是主人就想方設法做頓“金裹銀”來改善改善生活。

   為改善生活,主人還照機關那套,一個星期至少給打兩次“牙祭”。鮮家在當?shù)厮闶恰耙髮嵢思摇保苛荷铣D陹鞚M臘肉。打“牙祭”自然離不開老臘肉。

   五大寺村管的地方很寬,順銀廠河而下,要管到臨近大渡河入口處半山上的火地大巖窩;往上要管到半坡上的江壩;過河后再往溝里走,就埃近魚通納足溝的二朗地界了。每當我上上下下轉一圈回到住地,主人早就舀上一大盆剛燒好的酸菜湯,端上一蒸子“金裹銀”,再就是一大盤噴香的老臘肉,等我開飯了。

   五大寺是當年紅軍長征經(jīng)過的地方。江壩的賀先德就是19363月紅四軍經(jīng)過五大寺時參加紅軍、并在同年入黨的。他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隨軍北上抗日,在軍中一干就是幾十年,解放后曾任廣州市文化局黨組副書記、博物館館長等。離休后,曾在19849月攜次子回鄉(xiāng)探親。

   鮮家待我十分周到。說起吃的,最令人難忘的要數(shù)他家那么香噴噴的老臘肉了。那東西何以如此好吃,原來這是主人特地用椿芽子燴出來的。

   納足溝的二朗地方,溝深林密,長滿椿樹。從五大寺過河,到二朗地方,來回至少兩個時辰。每年春夏,是采摘椿芽的時節(jié)。此時,主人都要背起背篼往返二朗溝多次,將采回來的椿芽子曬干儲存?zhèn)溆谩?/span>

   我在五大寺時,正是進二朗地方采摘椿芽的時節(jié)。用新鮮椿芽子燴出來的老臘肉,那味道特別地道!

   可“好景不長”,在五大寺才住了不到兩個月,康定縣折多山以西的菩薩絨地方發(fā)生反動農(nóng)奴主發(fā)動的反革命叛亂。一紙“調令”就火速將我調到折多以西木雅區(qū)的甲根壩,駐進民主改革期間試建起來藏族聚居區(qū)的首個初級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崗托社,專門從事合作社的鞏固工作。


  • 上一篇:《瓦下聽風》
  • 下一篇:古碉.藏寨.美人谷 丹巴風情迷醉天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