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巴歷史 >> 瀏覽文章

丹巴石文化(下)

《甘孜日報》    2013年12月02日

 

廟宇里的萬年燈  

    ■ 楊全富
    走進丹巴村寨,到處都能看到石質容器,這些容器大多與丹巴飲食有著密切關系。丹巴氣候為高山峽谷干熱氣候,適宜種植黃豆,為了吃到香甜可口的豆腐,每個寨子最少有幾扇共用的小石磨。小石磨直徑34厘米,兩扇石磨厚度在10厘米左右,重50余斤,石磨安放在一木架上,直接放置在大鐵鍋上,隨著石磨轉動,白色的豆?jié){流進鍋里,再將豆腐渣濾除,燒火加熱使豆?jié){沸騰。然后把燒好的石膏碾成粉末,用清水一碗(約0.5公斤)調成石膏漿,沖入剛從鍋內(nèi)舀出的豆?jié){里,用勺子輕輕攪勻,數(shù)分鐘后,豆?jié){凝結成豆腐花。在丹巴縣水子鄉(xiāng)納交二村的山腰,有一天然的溶洞,可容納幾十人,在溶洞旁,有石灶,上面放置著一口直徑80余厘米,深度20余厘米的石鍋,制作非常精細,從石鍋底座上厚厚的煙漬可以看出,石鍋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當?shù)鼐用穹Q這溶洞為石鍋梁子,從中可看出人們對石鍋的喜愛和膜拜。在藏寨,人們將石頭打制成直徑55余厘米,深20余厘米的圓形石質豬槽。豬吃食后最喜歡將豬槽掀翻,然而面對厚重的石質豬槽,只能俯首就范,因此當?shù)鼐用褚虻刂埔藢⑹^的功效發(fā)揮到了極致,即方便就地取材,又節(jié)約了木料。有些農(nóng)戶家里的墻壁上還可以看見掛著的自制抬秤,秤砣是直徑18厘米、厚9厘米的鵝卵石,從秤砣上可以清楚看見打磨的痕跡,當?shù)厝藗兘灰讜r還在使用這種最原始的稱量工具。筆者做過一次實驗,它與現(xiàn)代最精確的稱量工具每一百斤只有0.2斤的微小誤差??梢砸桓Q丹巴先民們的智慧。
    丹巴是嘉絨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區(qū)域,這里的人們信奉藏傳佛教,祭祀時許多石質的祭祀用品應運而生。如煨桑的器具,也是用整塊石頭打磨而成,頂部為正方形,內(nèi)壁用鑿子鑿成直徑27厘米、深9厘米的深圓形,底部是高15厘米的四腳,看上去雍容華貴、落落大方。家庭經(jīng)堂里,祭臺上有石質酥油燈,高約15厘米;寺廟里,酥油燈座較大,高約90厘米,可以裝酥油70余斤,俗稱萬年燈,里面的燈火常年累月的燃燒著,發(fā)出的光亮照亮了眼前的菩薩雕塑,更顯得莊重與肅穆。
    丹巴人對石頭有一種膜拜,把它當做心靈的慰藉。由于縣域境內(nèi)巨石林立,峭壁直插云霄,因此制約了當?shù)氐慕煌ǎS多年前,這里的村莊幾乎與世隔絕,這里沒有喧嘩,沒有紛爭,聽不到汽車、拖拉機或其他機器的聲音。居住在山崖上的百姓,個個練就一身本領,在大山之中穿行如山中精靈行走如飛,練就心順氣平、氣定神閑的心態(tài)。 一輩子生活在這里的楊扎太老人背著孫子在門前曬太陽,他已經(jīng)70多歲了,看上去仍然精瘦干練。他告訴筆者,幾百年前,他們從陜西遷移到丹巴,相傳他們的祖先是楊令公楊繼業(yè),由于受胡人的欺凌,因此南下尋找安身立命之所,當他們的祖先長途跋涉來到丹巴時,被這里獨特的地貌所吸引,因此就在這里安營扎寨,開墾荒地,現(xiàn)在他們已經(jīng)在丹巴居住了十幾代。我不禁為之動容,對老人有一種敬畏之情。他神秘地告訴我,丹巴的石頭是古代神魔戰(zhàn)爭時留下的武器,如半扇門境內(nèi)的尖石包,就是墨爾多山神追趕魔鬼時拋出去的石子。我想,這或許是對丹巴多山多石最好的解釋了,雖然它充滿著迷信色彩,但是從內(nèi)心深處,我還是寧愿相信它的存在。 (全文完)


   

  • 上一篇:關于唐卡創(chuàng)新的重新思考(上)
  • 下一篇:德格印經(jīng)院印版的制作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