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新聞 >> 社會民生 >> 瀏覽文章

假母親揮灑真母愛

甘孜日報    2019年05月13日

唐關蓉、馮秀玲兩位老師和學生一起用餐。

唐關蓉在利用午休為孩子們輔導作業(yè)。

     ◎本網(wǎng)記者 劉小兵 文/圖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是一個永恒而偉大的主題,“母親”是一個飽含深情的詞語,母親賦予了孩子生命,用滲透于生活一點一滴的愛滋潤著孩子的成長。

    在我州有一群人對自己的孩子和家庭疏于照顧,卻把大部分母愛都奉獻給了與自己并無血緣關系的孩子,她們被很多人稱作母親,卻對自己的兒女心存愧疚;她們經(jīng)歷過艱辛和委屈,也得到了無比的幸福和欣慰,他們就是甘孜州兒童福利院的女職工。

    母親節(jié)將近,讓我們透過該院馮秀玲、唐關蓉兩名一線教師的日常和心聲,還原一個“假”母親揮灑真母愛的感人故事。

      今年54歲的馮秀玲來自丹巴縣的一個普通家庭,從1986年開始便在新龍縣任小學教師,教齡至今已有30余年。2006年,馮秀玲抱著“做更有意義的事,幫更有需要的人”的心態(tài),調入州兒童福利院,成為了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13年來,她為10個孤兒全方位擔當母親的角色,經(jīng)歷了從滿腔熱情到后悔迷惘,再到欣慰驕傲的內心變化。

     2013年以前,州兒童福利院實行“養(yǎng)教結合”的運行模式和以寢室為單位的家庭式組織結構模式。8至12名住在同一個宿舍的學生組成一個“家庭”,由一名老師擔任這個“家庭”的“家長”,全方位負責“家庭”中所有學生的生活、教學、心理、健康等工作。另外,學校教師還要輪流值周,值周老師須連續(xù)7天、每天24小時在學校照顧學生并處理突發(fā)事件。

     馮秀玲坦言,在調入州兒童福利院以前,她對兒童福利院的運行模式并不了解,也沒有與孤兒群體相處的經(jīng)歷。所以,她在工作之初,感到壓力很大。

     在馮秀玲的記憶中,工作的困難主要體現(xiàn)在4個方面。一是照顧10個學生的基本生活,事務太瑣碎繁雜。當時,她“家里”的10個孩子最小的才5歲,最大的也不過8歲,而且都來自邊遠牧區(qū),生活習慣不好,吃飯、洗漱、上廁所、換洗衣服等簡單的生活技能都要手把手地教,有時甚至還要幫學生清理屎尿。孩子們最初不適應陌生環(huán)境,經(jīng)常在夜里哭成一團,需要老師及時趕到,耐心安撫。二是把10個不同出生背景的孩子“融”成一個家庭,專業(yè)要求太高。福利院的孩子大多缺乏親生父母的陪伴,多少存在性格孤僻、排斥生人等問題,與之交流、相處和對之進行教育、引導都需要專業(yè)知識。剛開始,學生抵觸老師、學生之間鬧矛盾的情況比較嚴重,她一天需要處理好幾次學生之間的矛盾,忙得身心疲憊,還常被學生指責“不公正”“偏心”。三是面對學生親人的誤解,倍感委屈與孤獨。一些學生的親人不了解兒童福利工作的政策和規(guī)范,缺乏與老師的理性溝通交流,對老師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讓老師們左右為難。四是因為工作疏遠了自己的孩子而深感愧疚。她調入兒童福利院工作時,她的獨生兒子正值需要陪伴的青春叛逆期,但她卻不得不把大多數(shù)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學生身上,學生一日三餐她都要管飽管熱,自己的兒子卻經(jīng)常只能以泡面、炒飯充饑;學生不舒服她要趕緊送醫(yī)并在旁照顧,自己的兒子感冒了,她只能買點藥回家;學生的學習她要手把手地教,兒子成績落后她卻并不知情;值周時要和學生同吃同住,就只能把兒子托付給同事照顧……孩子年少不懂事,經(jīng)常抱怨她說:“等你老了,就去找你的學生,他們才是你的親生孩子!”這樣不理解的話最讓馮秀玲傷心難過。

      這樣的兩難唐關蓉也深有體會。2012年從丹巴縣東谷小學調入州兒童福利院時,她的獨生女兒剛上小學二年級。工作7年以來,她對馮秀玲總結的四大工作困難深有同感,尤其是對于女兒的愧疚讓她至今無法釋懷。

唐關蓉告訴記者,2013年開始,州兒童福利院實行“養(yǎng)教分離”模式,所有學生都要進入普通學校就讀。為了方便接送學生,她讓自己的女兒和學生在同一個學校就讀。女兒在學校有事,她不一定會到場,如果學生有事,她卻會第一時間趕往學校;女兒的午餐通常是自己想辦法解決,她卻要陪學生一起吃飯。她女兒經(jīng)常質問她:“我究竟是不是你親生的?”每一次她都心痛不已、滿心愧疚,卻有口難言。

      工作任務太重、壓力太大,特別是親生孩子的不理解,使得馮秀玲和唐關蓉都想過換工作,但又都一直沒有付諸行動。被問及其中的原因,馮秀玲說:“和孩子們相處久了,心里實在舍不得?!碧脐P蓉坦言:“也許是因為源自心底的母愛吧,總狠不下心離開這些可憐又可愛的孩子?!?/p>

     如今,馮秀玲“家中”的10名學生已有3人步入工作崗位,7人正在州外求學;唐關蓉陪伴的學生也相繼成年懂事。她們二人談到自己的學生和“家庭”時,更多的是幸福和感動。馮秀玲告訴記者,她的10個學生在相處一段時間之后就親如一家了,她的親生兒子也轉而支持她的工作并成了10個學生的好哥哥,她同時被11個孩子親切地稱為“阿媽”,逢年過節(jié)還能收到學生的祝福和問候,讓她感到十分幸福。相比于馮秀玲,唐關蓉的幸福體驗更加具體。她說:“我打掃衛(wèi)生,學生會主動幫忙;我值班在學校留宿,學生會提前幫我把被子拿出來曬一曬;學生有心事愿意向我傾訴,一起上街她們會爭著挽我的手……這些都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個母親的驕傲?!?/p>

     州兒童福利院的女教師像母親一樣對待院里的孩子,不僅溫暖了一個個孩子,也得到了同事們的認可。該院教師周陽坦言:“女教師能發(fā)揮細膩、敏銳的性格優(yōu)勢,在心理和生活上,及時地給孩子們更多的溫暖,這是我們男老師無法比擬的?!痹撛涸洪L斯郎多吉也表示:“現(xiàn)在,兒童福利院工作的目標已經(jīng)由‘讓孩子們吃飽、穿暖,生活下去’變成了‘讓孩子們吃好、穿好、學好,發(fā)展下去’。州兒童福利院的發(fā)展目標是爭創(chuàng)西部一流、藏區(qū)第一,女教師細膩溫柔的母愛,對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十分重要,是助推我院實現(xiàn)發(fā)展目標的中堅力量?!?/p>

     來自學生的感動很多,來自同事的認可也不少,馮秀玲和唐關蓉對自己的工作也有樸實的理解。馮秀玲說:“這份工作雖然沒有給我?guī)盹@著的社會地位或豐厚的經(jīng)濟收入,但它能給我?guī)碜疃嗟臐M足和溫馨,因為沒有什么能比以母親的身份陪伴10多個孩子成長更有意義?!碧脐P蓉則認為,作為一名兒童福利院的職工,讓她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了自己作為一名母親的價值。

     據(jù)斯郎多吉介紹,甘孜州兒童福利院創(chuàng)建于1961年,自1997年從道孚搬遷至康定之后,已幫助20多名孤兒成長成人并融入社會,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崗位。目前,院里集中供養(yǎng)著11名小學生、56名初中生、4名高中生和26名在讀大中專學生。

   “我們院里總共有12名女職工,并且全都已生兒育女,所以她們能根據(jù)自己的親子教養(yǎng)經(jīng)驗,針對學生所需,用愛撫育孩子們健康成長,把兒童福利院融合成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彼估啥嗉a充說。



  • 上一篇:甘孜縣關愛婦女健康
  • 下一篇:“擺攤兒”值班過“瓷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