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新聞 >> 社會民生 >> 瀏覽文章

車過榮縣思萬千 ——再憶在畢世祥身邊工作點滴

甘孜日報    2016年12月16日

    ■張建國

    為按時趕到內(nèi)江開會,早8時就從康定出發(fā),畢竟有500多公里的路程,如走S211線就更遠,且路上不堵車的幾率很小。甘谷地分路口,我們見客車走的G318線,也毫不猶豫直奔二郎山而上。

    出二郎山隧道了,不出所料,天色灰蒙蒙的,大霧鋪天蓋將山遮掩得濃濃實實的。才下了雨,路面上濕漉漉的,一路順暢駛過腳基坪、新溝和天全縣城,11時左右到始陽羅老七飯店午餐。

    出了始陽不過十來分鐘,在飛仙關前被堵,成都方向上來的車在通行,算了時間路程決定調(diào)頭滎經(jīng)繞道走。一上到滎經(jīng)的岔路,感覺就像老G318線,并且兩邊的村鎮(zhèn)也像瀘定縣。天全和瀘定僅隔著一座二郎山,生產(chǎn)生活習俗大致相同,就連兩邊的民居樣式風格也差不多,是川西民居。

    午過雅安,抵達樂山,到自貢的高速因交通事故封閉,便下樂山南高速路,調(diào)頭重上高速,走自貢到內(nèi)江,結果卻將車開過了。好在走了十來公里終于看見了一路口,下了高速,又調(diào)頭原路返回,上了到自貢的高速。一路飛奔,將樂山拋在車后,又疾馳了一段路就看見了榮縣。

    看見榮縣,不由得想起畢世祥部長(于20131216日在州委宣傳部長任上,赴基層開展工作,因公殉職在高爾寺山冰雪路)來,他生前曾給我提起過,他在榮縣掛職縣委副書記1年,再過一個月就是他因公殉職3周年。斯人漸行漸遠,昔日情景卻越來越清晰。人們常說,時間可以沖淡一切,而我卻時不時的觸景生情想起他來。

    說來也是緣分,在畢世祥任甘孜州副州長期間,源于一位老大哥的推薦,我有幸作為身邊工作人員,同他朝夕相處了近4年。還記得當時我不是很喜歡跟隨領導工作,也就是為了完成老大哥的任務,答應暫且跟隨一周。在跟隨他的第二天,他的一句話深深的打動了我,當時他對我說,從今以后我們就是一個團隊的了。他坦蕩、誠懇的胸襟和尊重、信任的禮節(jié),一下就將我深深吸引住了,也徹底打消了我最初的念頭。后邊才知道,其實他也是出于對我那位老大哥的尊重,同意我跟隨他工作一周看看。

    期間,他主要負責三農(nóng)、生態(tài)等工作,還管過人口計生、商務合作、旅游、外事臺僑等,全程參與并主抓了帳篷新生活、牧民定居和石渠災后重建等重大工作。成天一塊在州內(nèi)18個縣325個鄉(xiāng)鎮(zhèn)奔波,呆的時間長,除聊工作之外,也聊一些生活趣事等,這一聊還發(fā)現(xiàn)我同他有許多時空交集。

    我于2007年從石渠調(diào)到康定工作,到2012年租住的房子就在他任康定縣委宣傳部長時曾住過的房子樓上。我租住時,那房子已經(jīng)很老很舊了,總共612戶,被前后左右的高樓簇擁在康定市下橋巷子里。據(jù)他講,90年代,那棟房子還是康定城里最好的房子之一,隔窗就可以望見折多河和下橋。他那時在康定縣委任宣傳部長,就住在3樓,后來住了兩年,搬到光明小區(qū)。

    后又聊到他在榮縣掛職任過1年的縣委副書記的事,而我在他掛職之前也在榮縣有過1年左右的小學借讀生活。他還擺談了些他掛職榮縣時的事,成天到田間去檢查生產(chǎn),我也說了當時記憶住的一些印象,比如榮縣最大的水庫、溫室培育秧苗等。

    2008年,畢世祥作為州級領導最初聯(lián)系的縣是理塘縣,那年81日到理塘縣開了個會,第二天就接到通知聯(lián)系縣調(diào)整到石渠縣。后邊伴隨著維穩(wěn)工作、洛須水利工程的爭取開工和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啟動,以及石渠災后重建等的實施,我們到石渠的次數(shù)更多,呆的時間更長。而我到康定工作前,在石渠工作了近14年,同時我愛人也是石渠縣洛須人。每次到石渠,畢世祥副州長總愛笑說,他都是陪著我回石渠,圍著我在開展工作。

    2009年藏歷新年期間,我們在石渠縣色須鎮(zhèn)首發(fā)新型帳篷時,牧民群眾圍著新型帳篷稱贊不已,整個草原都沸騰了。這還得從200810月說起,當時,按照省委主要領導指示和州上安排,畢世祥率時任州畜牧局長的龔建忠等深入牧區(qū)基層,反復征詢牧民意見,按照省委主要領導提出的給游牧民群眾設計適合游牧生活的帳篷,做到防風、避雨、防潮、保暖,以及設計適用、便攜、經(jīng)濟的臥具、廚具、照明、廣播、電視等帳篷生活設施,讓大家在放牧過程中也能享受現(xiàn)代生活的總體指示,從民族文化、色彩外形和科學實用等方面作了充分吸納,形成了最實際的第一手設計藍圖,為省上相關部門設計制作新型帳篷、折疊床、鋼爐、奶渣曬墊、馬夾凳、牛奶分離器、多功能組合桌、太陽能照明、多功能組合架、多功能提水袋等9件必要生活設施提供了樣本,起到至關重要作用。后來,帳篷新生活9大件迅速在甘孜藏區(qū)推廣,讓群眾在游牧過程中提高了生活質量,保證了身體健康,至今仍深受歡迎。

    2010年玉樹“4·14”地震波及我州石渠等縣,真達鄉(xiāng)、奔達鄉(xiāng)等災情最重。我們?nèi)塑嚥恍?,從丹巴抵達石渠,并冒著余震頻發(fā)、道路垮塌、飛石滾落等危險,深入災情最嚴重的真達村、麻達村和紫夫村,開展救援。救援完畢,又臨危受命,加班加點統(tǒng)計災情、梳理項目,在災區(qū)一線一呆就是1個多月,及時形成了向省委、省政府的匯報,也為后邊赴京向國家部委匯報爭取災后重建奠定了堅實基礎。當時,畢世祥的身體由于常年奔忙,受到很大的損害,加上石渠縣城海拔4268米,他的睡眠很不好,每夜基本是晚12點左右才睡,但凌晨5點左右就聽見他起床了。當時新甘石電網(wǎng)沒有通,窗外寒風呼嘯、冰雪皚皚,室內(nèi)溫度很低、蒸汽成冰。按他說的,躺下去后,迷迷糊糊的瞇個23個小時,基本上凌晨3點過就無法入眠,想起來呢太冷(當時石渠凌晨基本上是零下20多度),只好熬到凌晨5時起床。

    畢世祥生前的辦公桌上放著兩樣東西,一樣是塊灰白色的石頭,一樣是一張災后重建中的圖片。這塊石頭是畢世祥在竣工后的災后重建房現(xiàn)場,從剩余的沙石中隨意撿了一塊以為留念。那張災后重建中的圖片是2010521日,他陪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穆宏到石渠縣災后重建現(xiàn)場實地看了后,穆宏邀請他合影留念照的。恰好那天是農(nóng)歷的四月八,為此我還順手寫了首《四月八在石渠陪國家發(fā)改委》的詩:佛祖誕生吉祥天,奔走高原為重建。轉山習俗縱萬千,難敵我等為民前。

    現(xiàn)在,最好的蟲草在課堂的觀點已經(jīng)在甘孜大地上廣為傳播并為大家接收。這個觀點是2010年,畢世祥在石渠縣長須干瑪鄉(xiāng)首次提出的。在同鄉(xiāng)村干部和牧民對話中,了解到群眾送子女入學少后,畢世祥十分著急。他賡即用純熟的牛場話與大家交流起教育的重要性。他先問大家最好的蟲草在哪里?大家七嘴八舌的說在很高的蟲草山上。他卻說,不在山上,而是在課堂上、書本里和老師講授的知識里。大家一下都愣住了,看著大家困惑和急迫的眼神,畢世祥以在場通過學習工作的年輕干部為例,講到只要送子女上學,學好了知識,考上了大學,尋份工作,收入自然提高。他還講,蟲草資源越來越少,而知識的能量是無限的。大家都被他淺顯易懂的講解吸引住了,很快明白并接受了這個觀點。隨后,他又將這個觀點帶到石渠其他鄉(xiāng)鎮(zhèn)和全州。凡到基層,他都要不厭其煩的講解最好的蟲草在課堂的觀點。我和許多人也加入了這個觀點的宣講,在日常,尤其到基層,都要大力宣講、努力踐行這個觀點。日常,畢世祥十分欣賞平常心,竹葉青這句話。20128月,我看到《人民日報》刊登的最好的蟲草在課堂,電聯(lián)他后,順寫了一聯(lián)贈他懷平常心平常見真情,品竹葉青竹葉瀝本性。這些年,越來越多的農(nóng)牧民接受了這樣的觀念,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了。

    畢世祥十分平和,對身邊人十分照顧,由于我幼年時偷吃父親的葉子煙,醉煙了,從此暈煙。為了照顧我,他原本是吸煙的,就盡量克制少吸,并和煙癮十分大的駕駛員劉進坤約定,車上不吸煙,實在忍不住了,就停下車來匆忙吸上一支煙再出發(fā)。我遇到的吸煙的人里,只有他對旁人是這么做的,他就是一位考慮別人多過自己的好人。

    因為工作關系,到他家鄉(xiāng)丹巴縣的機會每年還是有那么兩三次,他是一個十分愛家鄉(xiāng)的人。一路上,都給我們講解丹巴的山山水水。他還說,等將來有空了,帶我到老家——東谷鄉(xiāng)東馬村去看看家鄉(xiāng)的山水。后來,因工作關系,我和他走了青海藏區(qū)、云南藏區(qū)等藏區(qū)的一些地方,我對他建議,作為生長和工作在藏區(qū)的人來講,將來一定要將所有的藏區(qū)都走一走。他也十分贊同我的這個意見,并說將來有機會結伴到西藏,尤其是拉薩去看一看??上н@兩個約定都成了遺憾。

    我們經(jīng)常探討一些看法,當談到對人生的意義時,他最愛說黨和人民培養(yǎng)一個民族大學生不容易,一定要把自己的愛和所學所長,毫無保留地奉獻給養(yǎng)育自己的黨和人民,灑向這片廣袤神奇的雪域高原。這也深深的感染和鼓舞著我們。

    石渠距康定700公里,那幾年,我們經(jīng)常凌晨5點過出發(fā),一天趕到。聯(lián)系石渠縣的3年多時間里,每年前往石渠縣幾趟,2010年更是達到10多趟,每年都要在石渠縣蹲點2個月以上。年均深入農(nóng)牧區(qū)基層時間達5個月以上,行程8萬公里。當時,我們工作很忙很苦很累,心情卻始終很快樂,始終充滿激情。拿他的話說我們是在把黨和政府的陽光雨露(惠民政策)灑向基層農(nóng)牧民,做的都是好事”“我們行走的地方都是風景最為美好的,看到的都是最為善良淳樸的基層農(nóng)牧民”“我們的付出換來了基層農(nóng)牧民增收致富和笑顏最值得”… …是?。≌歉S著畢世祥這樣的人,我才有幸走遍了全州18個縣、325個鄉(xiāng)鎮(zhèn)中的280多個。

    我們之間有許多共同語言,尤其是工作上。他的許多理念、觀點和方法對我的啟發(fā)很大。源于他箭頭向下的理念,我也喜歡深入基層。他最愛講要找準坐標,從橫向和縱向上進行比較,通過三至五年努力,在原有基礎上有長足發(fā)展,這促使我不斷的反躬自省。斯人雖逝,良風永存;生命雖止,精神不泯。畢世祥用實際行動和生命向我們驗證了黨員領導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標準。

    參加工作以來,尤其是同他工作期間,作為一位當年因大軍進藏留州工作的湖北籍軍人的子女,我經(jīng)常為自己能夠同這樣好的領導一塊工作過感到自豪,同時也責無旁貸、竭盡全力地做好工作。每每想起我那英年早逝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父親,我覺得自己是無愧于父親當年留下的遺訓:要熱愛這片土地,這是我們的家鄉(xiāng)。

    ……

    正想著,到了,翁加欣喜的話語打斷了我過山車般的思緒。內(nèi)江就要到了,這次我再也不能錯過這個口子了,翁加打趣地說著,將車右拐下口子。

    抬眼向前,遠遠望見高速路口收費站上內(nèi)江大大的兩個字,大千故里——內(nèi)江就在前面。

   

    


  • 上一篇:奪拖村的好支書貢布夏
  • 下一篇:十年磨一劍—我州介入治療發(fā)展歷程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