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黨員隊伍黨性建設
■本網評論員
“他把群眾利益高高舉過頭頂!”“他是我們身邊的榜樣!”“他是我們最敬佩的人!”……為什么我州共產黨員的杰出代表、領導干部的時代楷模菊美多吉、畢世祥、袁雅遜、譚曉琴等同志的故事,讓無數(shù)人感動落淚?正是信仰之真、黨性之純立起了共產黨人的一桿旗,在百姓心中筑起了豐碑。
“內心的貪欲戰(zhàn)勝了良知,越來越難以控制,防線被無情地沖垮了,一發(fā)不可收拾,真如激流放舟,一瀉千里??!”為什么一些黨員干部原本意氣風發(fā),卻一步步滑向腐敗深淵,到了最后追悔莫及?正是黨性的喪失,方向的迷失,讓信仰的支柱傾斜了,讓精神的大廈垮塌了。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黨性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yè)、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須在嚴格的黨內生活鍛煉中不斷增強”。抓作風、嚴紀律、強制度,黨員隊伍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升,但也要看到,有的黨員組織觀念淡薄、宗旨意識弱化、行為作風漂??;有的黨員長期不參加組織生活、不按規(guī)定交納黨費,不起模范帶頭作用,甚至不愿公開亮明黨員身份。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必須對準黨“味”不濃、作風不實、紀律不嚴等“病灶”,在加強黨性修養(yǎng)中淬煉黨員“成色”,提升黨員“純度”。
踐行宗旨意識,才能人民至上。毛澤東在《論聯(lián)合政府》中強調,“我們共產黨人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lián)系”。為什么有的黨員干部以民心所向定標,以百姓之心為心,有的卻是不聞民間疾苦、不問群眾冷暖?截然相反的行為背后正是宗旨意識、群眾觀念、群眾感情的巨大差距。黨群關系是事關黨的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我州廣大黨員干部要用實際行動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就要時時處處問自己:有沒有自覺把黨的宗旨落到實處?有沒有從群眾身邊事、手頭事、眼前事入手,切實做到了解民憂、暖民心?
堅守組織原則,才有強大力量。1927年的“三灣改編”和水口連隊建黨,第一次使“支部建在連上”落地生根,這為我軍發(fā)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組織基礎。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能使力量倍增。一個松松垮垮、稀稀拉拉的組織是不能干事、也干不成事的。如果黨組織像個大超市、大賣場一樣,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那還能有什么力量?營造風清氣正的好作風,就要認真貫徹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組織原則,杜絕“家長制”、“一言堂”等發(fā)揚民主不夠的問題,解決“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等正確集中不夠的問題;增強合力奮進的凝聚力,就要督促引導黨員干部始終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做到身心歸黨、以身許黨、為黨貢獻。
錘煉嚴實作風,才能永葆本色。作風問題具有艱巨性、長期性、頑固性,“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棄滯”。老話說,“缺什么,補什么”。緊緊盯住“不嚴不實”的突出問題,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培養(yǎng)嚴實品格,踐行嚴實要求,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心懷坦蕩、表里如一,才能持之以恒糾正“四風”,推動正風肅紀常態(tài)化;加強道德情操建設,引導黨員干部正確處理好公與私、廉與腐、儉與奢、苦與樂的關系,廉潔從政、廉潔用權、廉潔修身、廉潔齊家,才能用黨員干部的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群眾。
1939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成長的文獻《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公開發(fā)表。從戰(zhàn)爭年代,到和平建設年代,再到改革發(fā)展新時期,這篇經典給人精神給養(yǎng),激發(fā)前進力量。邁向新征程,聚力新跨越,廣大黨員干部更要自覺磨礪黨性、提高修養(yǎng),讓共產黨員的“成色”更足一些、“純度”更高一些,去創(chuàng)造新的業(yè)績,贏得人民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