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杰
前不久生病就醫(yī),無意中聽到兩個醫(yī)生的對話,其中一人說: "貪官都愿干項目、搞建設,只要別太貪,就比那些不干事的清官好"。另一名醫(yī)生對此表示認同,病房里的人也隨聲附和并都表示同意這種觀點。奇怪了,貪官也有被接受的理由了,而且在群眾中有了一定的"位子",這是什么邏輯?
封建社會法制不健全,人們尊崇"青天"、期待"包公",立場鮮明地反對貪官;可今天,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不斷完善,貪官竟然反而有了被"接受"的市場。著實讓人吃驚。
但靜下心來仔細一想,這不正好反映了當前社會的矛盾心理嗎?一方面,人們憎恨貪官、對中央鐵腕反腐拍手稱快;另一方面,撇開其他的,人們又認同一些人工作上的"實在",認為他們修路架橋、征地拆遷、土地整理、招商引資……一個個項目都看得見、摸得著。但這畢竟是一種矛盾認識,更是一種"病態(tài)"心理。
惡的張揚總是伴隨著善的退步,如果群眾普遍"接受"甚至"認可"某些貪官的所作所為,貪污腐敗毫無顧忌地登堂入室,那么我們的社會風氣和公平正義將面臨逆向挑戰(zhàn)。貪官乘虛而入,修一條路貪一輛車、征一畝地貪一套房……表面上群眾得到了"實惠",實際上,他們非法侵占公共資源,讓公平正義受到傷害,讓人民群眾失去了更多福祉。
一些領導干部作風清廉、守得住清貧,但工作不實、不敢擔當,不抓民生實事、不搞基礎建設,認為"不洗碗就不會打爛碗",要么圖穩(wěn)穩(wěn)當當升遷,要么圖平平安安退休。說到底,就是"為官不為"的思想在作祟,是懶政心理、怠政行為,為貪官"得勢"制造了可乘之機。
要讓貪官失去市場,清官就要大膽上場,清官有為方能使貪官無位。黨員干部要放開手腳、出于公心,走好群眾路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服務群眾、推動發(fā)展、改善民生上,多為群眾做實事好事。一名黨員干部,能在無處不在的物質誘惑中做到清廉守紀,又為什么不能多做一些利民惠民的實事好事呢?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主要內(nèi)容是"為民、務實、清廉",新時期好干部的標準也彰顯了擔當和實干的精神,黨員干部與其畏首畏尾放不開手腳,不如從嚴從實主動開展工作,抓好項目,干在實處。
這樣一來,個人成長有了基本保證,群眾也不會退而求其次"接納"貪官,更不用擔心貪官來擠占本應是清正廉潔的黨員干部和公平正義的社會風氣應該占有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