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wǎng) 2014年12月08日
中國青年網(wǎng)北京12月8日電(記者 周小璐)11月26日,在從江西返京的途中,賀龍元帥的女兒賀曉明接到了共青團甘孜州委副書記救災殉職的消息。一周后,當記者見到她時,一提起袁雅遜三個字,賀曉明的眼里仍淚光閃閃。
“袁雅遜就是草原上的一只小雄鷹。”大概七八年前,賀曉明與袁雅遜初識時,就感覺“他好年輕,但是很有威信,大家都很聽他的。”
賀曉明還記得初到甘孜,考慮到大伙高原缺氧的問題,袁雅遜總是自己一個人揀了最沉最重的包袱默默前行,再瑣碎的工作也是一絲不茍認認真真完成。隨著交往日漸深入,“活潑、有腦子、很努力、口才好、組織能力強、筆頭硬、特熱心、對工作很敬業(yè)、待人熱情、很善良……”賀曉明掰手指都數(shù)不完袁雅遜的優(yōu)點。
賀龍元帥的女兒賀曉明。中國青年網(wǎng)記者 周小璐 攝
甘孜縣群巒起伏,地處橫斷山脈東北邊緣,是丘原向山原的過度地帶,屬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北有巴顏喀拉山,東有果拉狼山,沙魯里山屹立西南,形成一個大大的“川”字。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所在,卻經(jīng)常遭遇“天災人禍”:雪災、地震不斷,維穩(wěn)之弦也需緊繃。從這次康定震災開始,賀曉明就一直與袁雅遜保持著聯(lián)系,“可是沒想到,好端端的,他竟出了意外。”
盡管如此,賀曉明卻有一絲欣慰。她覺得,作為80后的杰出代表,袁雅遜給那些成天數(shù)落80后、90后的人一個有力回擊;作為黨組織和共青團培養(yǎng)出來的好團干,他給黨增了光添了彩;作為藏族同胞的孩子,他更是漢藏兩族血濃于水的明證。
遙想1936年6月,紅四方面軍和紅二、紅六軍團在孜蘇寺門前舉行了長征歷史上有名的甘孜會師,紅軍精神的種子早就種在了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在賀曉明看來,袁雅遜就是一個小紅軍。
“他做出這樣的舉動,我不奇怪。他就是這樣的人,有擔當、肯吃苦,什么事都為別人考慮,他心里裝著老百姓,一件事情能做十分,他絕不只做九分。他是共和國的孩子,是紅軍的孩子。”
2014年11月25日,袁雅遜在11·22康定縣地震震中塔公鄉(xiāng)開展工作。共青團甘孜州委供圖
在賀曉明的家里,有一本名為《紅軍的故事》的書。她告訴記者,書里凝結著袁雅遜的很多心血。“當時就是雅遜帶著學校的紅領巾們走街串巷收集這些故事,還組織學生們講這些故事,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很轟動。也正因此,這個地方的精神面貌與別不同。這書里,有太多雅遜的痕跡……”
同樣作為“紅軍的后代”,談及紅色精神的傳承,賀曉明表示,如何能讓大家永遠記住雅遜,如何能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我考慮,是不是可以給雅遜立一座小雕塑?這樣,就好像他每日仍與他最愛的草原、土地和孩子們相伴……”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