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他的故事,是一首奉獻(xiàn)之歌

《甘孜日報》    2014年04月10日

   
    3月下旬,飛舞的白雪將情歌之城康定裝扮得冷艷動人。這里是實踐黨的群眾路線優(yōu)秀黨員領(lǐng)導(dǎo)干部畢世祥工作生活了大半生的地方。雖然他已離開4個多月,但依然活在當(dāng)?shù)馗刹咳罕娦闹小?br />     3月21日,由中宣部牽頭組織的由中央、省級等28家媒體組成的采訪團走進康定,聚焦畢世祥先進事跡。6天時間里,記者們無時無刻不被感動著。
   這座川西小城,深刻著畢世祥太多可歌可泣的奉獻(xiàn)之歌。
   雙腿插在泥土里,才會有如此多的群眾懷念他
   在白玉縣先鋒村采訪時,村長根秋絨布用藏語向記者們講述畢世祥對先鋒村所做的點點滴滴,“他來這里前,村里全是土路,夏天一身泥,冬天一身灰,飲用水全靠人背馬馱。他來后,解決了我們許多的困難,有什么困難和他說準(zhǔn)能解決。”
   人民日報社記者劉裕國說:“甘孜人民對畢世祥的信任和依賴最讓我感動,他代表眾多高原黨員干部在群眾心中的位置。”
   先鋒村村支部書記扎西澤仁含著淚說:“畢部長到我們村后,黨員活動室的漏水問題解決了。在他多方奔走協(xié)調(diào)下,通村公路變成水泥路,我們也飲上了自來水。村民們都說他是我們的親人。”“他為民務(wù)實的作風(fēng),在高原百姓中口口相傳,讓我們感受到群眾對于真正為他們服務(wù)的人的愛戴。”劉裕國說。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賈宜超說:“畢世祥無私為民和一心一意為人民群眾辦事的精神,讓我感動。”
   “以前家里沒什么像樣的東西,來了客人自己都會臉紅,從來沒想過畢部長會到我家里,坐在柴堆上和我拉家常,幫我修新房。這么好的領(lǐng)導(dǎo)就這么走了,我會一直為他誦念佛經(jīng)。”在記者們面前,白玉縣沙馬鄉(xiāng)的珍措老人雙手合十、口里念著六字真言。“采訪中,這些感人場景不斷重現(xiàn),我們收獲太多感動。”新華社記者吳曉穎說,在群眾心中畢世祥是親人,他們有什么事情都會和他說,都會讓他幫忙,這就是彼此的信任。畢世祥的雙腿一直插在泥土里,才會有如此多的群眾懷念他。
    他總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傳遞對家人的愛
   “畢世祥對家人的真心、真情同樣讓人感動。”吳曉穎說,雖然工作占據(jù)畢世祥大部分時間,但他把自己在家庭中的責(zé)任化作愛戀融進家人心中。
    吳曉穎介紹,她走進畢世祥家采訪時,發(fā)現(xiàn)家中陳設(shè)非常簡單,一套沙發(fā),一臺電視,還有陽臺上綻放的鮮花。
   畢世祥的妻子許惠明坐在沙發(fā)上,眼睛盯著手機屏幕:
   畢世祥:在干嘛呢?
   許惠明:你猜?
   畢世祥:在想我。
   許惠明:你怎么知道?
   畢世祥:我也在想你。
   …… 
   如果不告訴你這是一對年近半百夫妻的短信,你肯定會認(rèn)為這是一對熱戀情侶的對話。正是因為這份愛,每每提到丈夫,許惠明都會淚如雨下。“每次回家后,如果沒事,我做飯時,他都會在廚房門口唱歌給我聽。”淚水不斷從許惠明臉上滴下,落在畢世祥20多年前送她的手鐲上,那是丈夫送給她的第一份禮物。“夫妻間真摯的愛讓人感動。”吳曉穎說,這是一個康巴漢子令人敬佩的真性情。“我曾和父親提出想買一臺3000元左右的電腦,他沒答應(yīng);想買一臺2000元左右的相機,他也沒答應(yīng);想讓他幫我找工作,他更沒答應(yīng)。在他看來,人生是我自己的,他不能參與太多。”賈宜超對畢世祥兒子畢達(dá)說的這句話印象深刻。
    畢達(dá)雖然跟父親在一起的時間很少,但父親從不縱容的教育方式讓他找到人生的方向。他說:“我不會辜負(fù)父親的期望,一定成為對社會有貢獻(xiàn)的人。”“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上,但他會在有限的時間里傳遞對家人的愛。”賈宜超說,他對兒子的許多要求都拒絕了,但他對群眾的要求沒有拒絕,而且用心在做,他是個了不起的人。
    我們不忍觸碰群眾失去畢世祥的悲傷 
   “6天的行程,看著與畢世祥接觸的一個個受訪者哭泣,我們也忍不住紅了眼圈。”吳曉穎說,他的事跡非常感人,所以有許許多多的群眾會為他流淚,我們不忍觸碰這些群眾失去畢世祥的悲傷,只想讓更多人知道畢世祥的事跡,讓他的精神感染更多黨員干部,像他那樣為群眾做更多好事、實事。
    在先鋒村采訪五保戶洛努時,提到畢世祥,洛努就悲痛不已,哭泣著講述那個一直關(guān)心、愛護她的恩人。華商報記者孫強對翻譯松吉尼瑪說:“老人說了多少就翻譯多少吧,不要再問老人。我們不愿讓老人難受。”
    第一次到甘孜州的北京青年報記者奚宇鳴說:“老百姓都信任他,有什么話都要對他說,有什么困難都要找他辦,這是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達(dá)成的默契啊。畢世祥在這里一干就是32年,他那份建設(shè)家鄉(xiāng)的情懷和為家鄉(xiāng)人民致富努力的精神讓我們感動。”
   “正因為和老百姓有了真正的感情,他才能在群眾中立得住、站得牢。”孫強列舉了幾組數(shù)據(jù):“6天行程3000公里左右、12小時才走完640公里,其中6個小時在海拔4000米以上。所到之處,聽到的都是群眾對畢世祥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意和愛戴。”
    孫強說,在生態(tài)保護的大環(huán)境下,要發(fā)展民生、發(fā)展經(jīng)濟,必須有無數(shù)像畢世祥這樣的干部,了解基層情況后做出科學(xué)的判斷,才能拿出有效的應(yīng)對措施去解決問題,造福百姓。
    記者手記
    6天采訪時間,對于畢世祥在這片土地上53年的人生歲月而言,其實不長,但我們受到的教育卻很多。
    每天的采訪中,記者們都從干部群眾的講述中感受著畢世祥為民服務(wù)的動人情懷,觸摸到畢世祥留給這片土地的深情。3000公里的采訪行程不算短,但對于畢世祥在這片土地上32年工作時走過的無以計量的步伐來說,不長。
   每一公里的行走,記者們都能發(fā)現(xiàn)畢世祥為了這片土地忘我的投入及燃燒不止的激情。這片山水孕育了畢世祥的無私奉獻(xiàn)。他的夢想,在高山流水間講述。他的精神,在干部心中薪火相傳。  ( 耿冉 川報記者 陳建兵)
 
 
 
 
  • 上一篇:相洛: 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 突出本土特色
  • 下一篇:胡昌升:建立長效機制有效遏制較大事故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