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全球首個藏文化主題蠟像館落戶理塘

甘孜日報    2019年05月08日

揭秘“康巴人那些事兒”

博物館一樓展區(qū)的藏醫(yī)治病蠟像。

本網訊 火山石板路,手工黃泥墻;彩繪瑪尼石,風馬祈愿樹。格培倉、白夏倉、阿布降措倉……一間間冠以“倉(家)”名的獨棟藏式院落,在近千米長的仁康古街上分列兩旁、一字排開,直至延伸到半山腰的長青春科爾寺腳下,彰顯了理塘縣國家4A級景區(qū)“勒通古鎮(zhèn)·千戶藏寨”的古樸而又厚重的底蘊。

4月20日,位于該景區(qū)的康巴人博物館正式開業(yè)運營,在200多平方米的博物館里,康巴牧區(qū)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場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真實再現和還原,這也是全球首個以藏文化為主題建成的蠟像館。

“原來古代藏醫(yī)學就能動外科手術,功能各異、大小不等的手術刀竟能這么齊整。還真是了不起啊!”在一藏醫(yī)救治農牧民群眾的蠟像場景前,日本游客小林杏子看得入神,不時用英語向一旁來自理塘縣旅投公司的漢藏英三語向導格勒他新發(fā)問。

“做得很逼真!康巴地區(qū)藏族特有的面孔,皮膚的紋理、色澤和質感,甚至是飽含血色的‘高原紅’……全都清晰可見、鮮活可觸?!眮碜猿啥嫉穆殬I(yè)攝像師張偉利用“五一”假期訪遍了“世界高城”的熱門景點。對于一貫注重細節(jié)的他來說,“康巴人博物館值得一去!且不說人物造型、五官、體格是嚴格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設計,小到頭發(fā)絲編織的發(fā)辮都是真人的。”

康巴人博物館,打造之初便以浸潤康巴人文歷史四百余年之久的藏式老宅子為“筋骨”;以蠟像館前身“理塘民俗展覽館”為“血肉”;以建設團隊數十人歷時一月,數度上山下鄉(xiāng),踏遍理塘村村寨寨搜羅到的民俗舊物為“精氣”;以凝結著理塘康巴人智慧的“生活史”、藏族先民大浪淘沙后世代承襲的“生產經”為“魂魄”……

這棟距離久負盛名的仁康古屋數米之隔的藏式建筑,為兩層平頂土樓,總共不足十個房間。除二層劃分經堂、廚房、書房、倉庫及主人房外,一層采取場景轉換的方式自然區(qū)隔陳設空間;游客身在其中,可謂移步換“人”、移步換景。

一轉彎、一扭頭,21個取自康巴本地人面孔特征的蠟像,相繼映入眼簾。走幾步,邂逅討價還價打著秤的藏商,馱著茶葉絲綢草藥的牦牛騾馬;上二樓,遇見拉彈弦子,書寫藏文的康巴漢子;出庭院,經過織布機前編織羊毛氆氌藏袍的勒通姑娘……

“我們聘請了法籍華人五之親自操刀擔任博物館的總設計師;本土學者前輩、手工匠人、唐卡傳承人等作為視覺細節(jié)的造型顧問?!崩硖量h旅投公司總經理,也是該項目負責人杜冬,對蠟像雕刻這個藏地的新鮮事物“走紅”并不意外;據他考證,藏族蠟像在西藏僅有零星的代表作,這種成規(guī)模、全方位展示藏文化的主題蠟像館,在全球還是首座,“蠟像館從醞釀到落成,耗時近半年,我們發(fā)動了不少當地年輕人深入鄉(xiāng)鎮(zhèn)和農牧區(qū)收集原木構成的糧柜、全套藏醫(yī)器具、木匣、金花帽、羊皮襖等舊時的服裝服飾及生產生活用品;而蠟像則是遠赴山東定制,歷時一月悉心打造而成?!?/p>

這樣的設計、布置、組合,在曲折交叉的空間里漸次呈現,讓游人身臨其境,彷佛回到了草原上的游牧時代?!皬娜ツ?1月至今,我們景區(qū)的專職講解員先后前往城區(qū)多所中小學和部分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分批次培訓了五千余名師生和干部職工,他們將利用空余時間前往博物館等景點為各地游客講解本土的特色文化、民風民俗?!崩硖谅猛豆拘麄髦鞴芙笛胫粳斖嘎?。

“來到理塘集文化創(chuàng)意和休閑體驗的仁康古街特色街區(qū),游覽、娛樂、就餐、休閑,還能觀展、品評藏區(qū)宗教文化藝術,將極大豐富游客的消費生活?!闭劶拔磥戆l(fā)展,杜冬信心滿滿,“康巴人蠟像館開館后的首個小長假,這里已是人來人往,今后一定會成為人們向往的文化旅游區(qū)?!?/p>

記者 李婭妮 文/圖


  • 上一篇:我州率先試點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
  • 下一篇:州人民政府召開2019年第6次州長辦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