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9月16日
◎黃孝紀(jì)
我有記憶時,村前江對面的油市塘街上,有一個裁縫鋪。油市塘是一個小村,這里古樹林立,只有一條青石板的合面街,兩邊各家的瓦房前都有木廊柱,吊腳樓的樣式,底層是鋪面,門洞寬大,差不多占滿了整個墻體,晚上用木板鑲嵌,早上拆下就是店鋪。這里是交通要道,周邊各村鄉(xiāng)人客旅,南來北往,趕圩遠(yuǎn)行,都要從此經(jīng)過。自古以來,這里就成了商旅落腳之地,三流九教各色人等也在此聚集,開伙鋪的,打牌賭博的,做生意的,自發(fā)形成了這樣一個街市。到我童年時,這里還有裁縫鋪、打鐵鋪,甚至供銷社也建在這街口。油市塘村子小,姓氏和口音卻很雜,有“十戶九姓”之稱,他們的先輩,大多是遠(yuǎn)道來此做生意而長住了下來的外鄉(xiāng)人。
那裁縫鋪里的昌維師傅,就是本鄉(xiāng)鳧塘村人,姓劉,他家離這里有六七里路。昌維師傅租住的鋪面是龍奶仔家的。在我們當(dāng)?shù)?,奶仔是鄉(xiāng)人對男孩的通稱,這個龍奶仔原是衡州人,年輕時是一個補(bǔ)鍋匠,來到油市塘這家鋪面落腳,不成想相處得久了,竟然做了這戶人家的上門女婿。昌維在這里做裁縫時,龍奶仔已是中年,早就不補(bǔ)鍋了,成了這鋪面人家的主人。這裁縫鋪我去看過多次,尤其我大姐荷花也是嫁到油市塘街上,我對這條街上的人事就更熟悉。鋪面是泥地面的,卻很干凈,那黑亮的縫紉機(jī)和寬木板搭的裁剪臺子,就靠墻擺放在進(jìn)門的一端,光線明亮。一年四季,昌維都在這里裁剪新布,縫制衣服,從街上路過的人,經(jīng)常能聽到他踩踏縫紉機(jī)發(fā)出的聲音,時緊時慢。他那高高的臺面上放了各種布,一小卷一小卷的,那是周邊村莊的人從供銷社扯了布后,放他這里做衣服的。昌維量了他們的身體尺寸后,寫下名字,做了記號,說定了日子,再讓各人來拿取新制的衣褲。昌維的裁縫鋪,平常也是婦女和女孩子們最愛逗留的地方,那些裁剪下來的零星碎布,她們撿了去縫補(bǔ)衣服,或粘貼鞋樣,納布鞋底,納鞋墊,都好得很。
在很長的歲月里,鄉(xiāng)村人家是要憑布票,才能到供銷社買布。鄉(xiāng)人管買布,習(xí)慣叫扯布,大約是源于售貨員從貨架上取了布匹下來,放在柜臺上展開,拿了竹片長尺子一尺一尺地量,量好了,剪開一個小口子,雙手一扯,嘩啦,所買的新布就撕扯下來了。不過許多人家,即便家里有布票,也不一定有錢能扯布。因此,在鄉(xiāng)村,要做一件新衣服,也是十分不易的。我的父母親,就常常好幾年都不曾添置一套新衣褲。
每年年底,昌維的裁縫鋪變得異常忙碌,來送布做衣服的人特別多,男的做中山裝,女的做開襟衣,是最時尚的。做孩子的衣服,這時更多了,需排隊耐心地等待。這段日子,他通常要通宵達(dá)旦地趕工,縫紉機(jī)的唧唧咋咋聲,響過不停。在我童年和少年時代,每當(dāng)除夕之夜,母親拿出昌維師傅給我縫制的新衣服,真是特別開心。不過,這新衣服要大年初一早上起床時才穿。記得有一年,是做了有四個口袋的藍(lán)卡其布上衣,我穿好衣服后,特地找來水筆插在胸前的口袋上,那光亮的金屬筆帽現(xiàn)在口袋外,頓時感覺自己真的像一個幸福的讀書人。
昌維師傅一個人在裁縫鋪里吃住,每隔幾日,他就回家一趟,挑來米菜。幾十年來,他都是如此,從我兒時記憶中的中年人,變成了老者,才回到他的故鄉(xiāng)村莊安享晚年。他一走,油市塘街上的那個裁縫鋪,也就消失了。
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初,我中專畢業(yè)后剛工作不久,有一次,我與一幫舊日的同學(xué)和朋友,來到離我家鄉(xiāng)幾十里遠(yuǎn)的一個偏遠(yuǎn)地方游玩。一個友人說,他村里一個漂亮的女孩在我們下車的鄉(xiāng)政府路邊裁縫店做衣服。我笑著說,那就去看看??!那個裁縫店很小,是一間低矮的瓦房。女孩披一肩秀發(fā),美麗而友善,羞澀地跟我們打招呼。這姑娘叫三妹,上面兩個哥哥兩個姐姐,是家中最小的女孩。這次短暫的見面,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記。
三年過后,那個曾是裁縫的美麗女孩成了我的妻子?;楹?,我們家新添置了一臺縫紉機(jī),她曾給我的父母,給我們自己,給我的女兒和兒子都縫補(bǔ)過許多衣服。如今,這臺多年不曾使用的舊縫紉機(jī),依然在我們家的臥室里,是一段有情歲月的見證。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