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父親與茶

甘孜日報    2022年05月19日

鄉(xiāng)愁。 周文靜 攝

◎周華

父親生平有兩大嗜好,一是喝茶,二是抽煙。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中國百姓每天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中,茶雖然排在末位,仍可見茶早已成為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而故鄉(xiāng)產茶,再加上父親愛茶,所以自曉事時開始,便略知茶事。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边€是在孩提時代,就會背這兩句詩了。但詩文到底是什么意思,一直是一知半解,只隱隱覺得,家鄉(xiāng)的茶應該很有名氣,不然茶怎么會入詩?茶圣陸羽、宋人文同等又怎么會留下那么多贊譽蒙山茶的詩句?后來,又陸續(xù)讀到了一些與蒙山茶有關的詩,如白居易的“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保懹蔚摹把┥剿髦欣湮?,蒙頂茶如正焙香?!?,劉禹錫的“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走風塵?!薄彩菑哪菚r起,我對每天開門就能見到的蒙山有了新期盼,總盼著有一天能和嗜茶如命的父親去看看蒙山、看看世界茶文化的發(fā)源地。

蒙山,全名叫蒙頂山,自古就與蜀中名山峨眉青城齊名,源于女媧曾在此補天,夏禹治水在此祭天,茶祖吳理真在此種茶。由此可見,蒙山因茶而名頗有歷史淵緣。

知茶并不一定會喝茶,真正學會喝茶,還得益于父親的耳濡目染。

在故鄉(xiāng),幾乎所有的男人們都有一個搪瓷茶缸。茶缸有大有小,但大都烙上了時代的印記。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茶缸上的圖文多以紅旗圖案、先鋒模范字樣等為主,內壁上也有共同的特征——一層厚厚的茶圬。父親的茶缸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上面有“康藏公路通車紀念”幾個字,那可是父親珍愛的寶貝,更見證了父親參與康藏公路建設的那段歷史。

每次休假回鄉(xiāng),父親隨身攜帶的物件中,總會有這個茶缸的身影。茶缸的外壁還是那樣锃亮如新,只是內壁上那一年比一年厚的茶圬,就像歲月的年輪,記錄著父親所經歷的滄桑。父親泡茶很有講究,茶葉一定要新茶,開水一定要涼到80度左右。每天早晨,父親總會倒掉陳茶,然后輕輕沖洗茶缸,再小心翼翼地用木勺將茶葉放入缸中。當煤爐上的水壺發(fā)出嗚嗚的鳴叫后,父親會將大部分開水灌進水瓶,將少許開水留在壺中,隨后便開始裹葉子煙。裹煙的工夫,壺中的開水也在自然降溫。等到五六支葉子煙成形,也到了父親泡茶的時候。于是,一股淡淡的茶香,伴著濃烈的葉子煙味,與剛剛蘇醒的小院一起迎來了新的一天。

父親泡的茶很濃,僅茶葉就有半缸。有一次,我試喝了一口后,曾興奮一天,還一夜無眠。不過對于父親而言,一缸濃茶一支葉子煙相伴的早晨,那可是最愜意的時候。用“寧可一日無米,不可一日無茶”來形容父親與茶,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吹礁赣H坐在竹椅上悠然自得的樣子,我怎么也想不明白,茶和煙到底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

在家茶不離手,到縣城則會在茶館里一坐就是半天。四十多年前的名山城,分布最多的就是茶館。在一條僅有千米的老東街上,就有好幾十家茶館。大大小小的茶館幾乎都是一個模式,二三十張茶桌與上百把竹椅搭配,燃燒著紅彤彤炭火的大爐灶上,幾把油光發(fā)亮的長嘴銅壺隨時都冒著開水的蒸汽?!安璨┦俊笔痔岵鑹亍⒓绱蠲?,在茶客們的吆喝聲中來回穿梭。茶館里熱氣騰騰,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稚氣未脫的青年,面前大多伴著一杯蓋碗茶。茶香和著濃濃的煙味,成了老街上最吸引人的味道。入座茶館后,與眾多的茶客一樣,父親一改平時在家喝茶的樣子,左手托著茶船、右手揭蓋,用碗蓋輕輕撥去浮茶,碧綠的茶湯從蓋與碗的縫隙間涌出。一杯茶下肚后,說書的老人粉墨登場,在老人抑揚頓挫的評說中,茶客們被帶進《三國演義》、《封神演義》、《水滸傳》的精彩情節(jié)。與大伙兒一樣,父親聽到盡興處時,總會狠狠喝一口茶,然后報以說書人熱烈的掌聲。

茶湯的顏色越來越淡,說書人的聲音越來越低,“茶博士”手中的銅壺換了一把又一把,但茶客們卻興致不減。趁著茶興正濃,父親還從茶館租來一副長牌,約上幾名茶友,開始了坐茶館的另一道程序——打牌。于是,“天地人和幺”和吆五喝六的聲音,與說書聲交織在一起,把茶館變得像一處大市場。

茶可是好東西,或馨香、或清冽、或苦澀,沉沉浮浮、起起落落,像極了人生。喝茶,喝的是一種心情;品茶,品的是一種境界。而在故鄉(xiāng),喝茶卻是鄉(xiāng)親們的習慣,就像平時吃飯睡覺一般。

茶源自蒙山,蒙山自然也延續(xù)著茶的故事。就在鄉(xiāng)親們擴大茶葉種植面積的時候,在與名山城相距不遠的蒙山,一個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景區(qū)也在時光輪回中與世人見面。

帶著埋藏在心底的期盼,揣著對茶山的向往,一個炎熱的夏天,我和父親一道走進蒙山、走進了茶的世界。那時的蒙山,旅游剛剛起步,山上還沒有建索道,更沒有通客車。從山腳的“六根橋”到半山的禹王宮,再到永興寺、千佛寺、天梯、天蓋寺、古蒙泉、皇茶園、甘露石室、詩詞碑林、紅軍紀念館、望遠亭……一路走來,與眾多人文景觀相伴的,是那些在霧氣中若隱若現的茶園。古蒙泉其實就是一口水井,井居于山頂,井水卻是大雨不溢不渾,旱年不干不涸。相傳,大旱之年只要揭開井蓋,蒙山地區(qū)就會普降甘露,所以這口井又叫“甘露井”,正因為如此,當地很少發(fā)生干旱的情況。更有喜好品茶之人,會以井水沏茶,讓茶與水實現最完美組合。“皇茶園”距古蒙泉約百米,坐落于蒙頂五峰之間,西漢甘露年間,茶祖吳理真植“靈茗之種”七株于此,從此開啟了人工植茶的歷史。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此采摘貢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式命名為“皇茶園”。園以石欄圍之,正面有雙扇石門,兩側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石刻楹聯(lián),橫額書“皇茶園”三字,后側有一虎相守。如今,兩千多年過去了,當年茶祖種下的七株茶樹依舊“不枯不長”。每年清明前夕,當地都會在“皇茶園”舉行隆重的“皇茶”采摘儀式,并按古法制作茶葉。隨后,“皇茶”經成都至綿陽,與嫘祖故里——鹽亭制作的嫘祖云錦“合璧”,再沿國道108線至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參加黃帝陵公祭活動。

山下夏日炎炎,山上清涼宜人。在濃霧纏繞的蒙頂五峰穿行,彎彎曲曲的石徑記錄的是歷史,青翠欲滴的茶園昭示的是未來。在一塊由張愛萍將軍題字的“紅軍碑林”石碑前,父親注目良久。穿過“紅軍碑林”,漫步紅軍路,小歇紅軍亭,瞻仰紅軍紀念館,撩開歲月的面紗,與云霧相伴的是曾經的金戈鐵馬。長滿青苔的石板路,一直通向甘露石室,相傳此室為吳理真植茶休憩之所。而綠樹掩映、依崖而立的望遠亭則是蒙山的盡頭。天氣晴好的時候,在這里可以朝觀日出、暮看晚霞,放眼延綿茶園,回味延續(xù)千年的蒙頂茶香。

東街老了,那些老茶館已經被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樓湮滅。父親也老了,他的那個搪瓷茶缸已經傷痕累累??吹綕u漸失去光彩的茶缸,母親出于好心,把父親的茶缸里里外外擦得锃亮,不想父親看見后卻不高興了,說茶缸里的茶垢要好多年才有這么厚,洗刷掉就那么幾分鐘的事,再說,茶垢還能養(yǎng)茶缸呢,沒有了茶垢,也就沒了喝茶人的那份滋味。 喝茶有什么滋味?我不得而知,只知道喝茶可以解渴、養(yǎng)生,還可以慢慢感受茶在口中的層次變化,感知苦盡甘來的驚喜。喝了幾十年的茶,用母親的話說,父親喝掉的茶葉可能都得用車裝了。但即使如此,父親仍然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重復著自己的茶事。

茶園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布滿了家鄉(xiāng)的平原淺丘。就連家門口的幾塊田土,都搖身一變成了茶園。一處處青瓦房點綴其間,那光景就像一幅天然水墨畫。家鄉(xiāng)的通村路也越修越好,還通了鄉(xiāng)村客運。

交通方便了,但父親上街的次數卻越來越少。不過,在家喝茶之余,父親迷上了摘茶。每年春分剛過,歇息了一冬的茶樹開始瘋狂的發(fā)芽抽枝,引來了四面八方的茶人。父親更不會閑著,他要趁著春光,為自己準備親手采摘的明前茶……

天還是那片天,茶還是那種茶。喝著親手采摘的茶,父親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歷程,回到了那片茶園環(huán)繞的茶山。與他相伴的,除了依偎在山間的茶園,還有一袋上好的綠茶。而那個記錄著歲月滄桑的茶缸,則被我和姊妹們保留了下來。

父親無聲無息的走了,帶走了他喜歡的茶,也帶走了那縷熟悉的茶香。只有那把承載著回憶的竹椅,還在原來的位置默默地陪伴著我們。



  • 上一篇:趕集
  • 下一篇:沒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thewayofeft.com/html/wh/kcwh/80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