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11月21日
◎李巽南
文本中,張向陽是個知識青年,在寶力德眼中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盡管他還不能像寶力德那樣,在半睡半醒中舞動身子,把釤草當成一種休息和享受, 但他很快找到了“刀感”,看似文弱,卻在一天之內學會了釤草的規(guī)律。
“他很快學會了釤草,看他像羊一樣吃草,寶力德有點喜歡這個知青了。覺得張向陽是一個很靈敏的男人,干活很有竅門,釤刀當天就會使了,還琢磨出了掄釤刀的時候,怎樣使巧勁兒,找刀感。”
張向陽在寶力德的影響下學會了放牧,和草原環(huán)境越來越融洽,與家里的動物包括家里的狗都相處得越來越好。他知道寶力德和妻子十來年沒回家過年,自告奮勇為他們守牧場,寶力德與妻子回來,滿意地發(fā)現(xiàn)牧場被照顧得很好。
《草原記》是千夫長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講述了天津知青張向陽到蒙古某地區(qū)下鄉(xiāng)接受“再教育”,并與蒙古牧民寶力德一家發(fā)生的故事。文本中,全知全能的敘述視角與寶力德、張向陽、吉雅的敘述視角不斷穿插。其中,二元對立的模式運用得非常普遍:漢族知青張向陽/蒙古族牧民寶力德、草原/城市、強壯/瘦弱、男人(寶力德、張向陽)/女人(吉雅、女知青娟子)、文明/自然、白凈/粗黑、冷酷/溫情……其中:草原/城市這組對立最為顯著,從表面看,草原似乎處于與主體相對的一方,處處呈劣勢:
1、草原生活環(huán)境惡劣而艱苦。由于放牧工作繁重,環(huán)境艱苦,還有幾千只羊牛需要照顧,寶力德不得不生下第一個孩子就送回到年邁的父母身邊當“留守兒童”,十年間送回了七個,而自己和妻子已經十幾年沒和父母孩子一起過年了。
2、草原上的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基本不識漢字。“我的看不懂,漢字的不認識?!贝蠖鄶?shù)人只能講一點不規(guī)范的漢語,按城市的標準來分,顯然還是“文盲”身份。
3.、個人生活習慣、衛(wèi)生習慣也比較落后。“寶力德不刷牙,但有他的講究方法,在見人的時候,總是用兩只袖子在鼻子上左右各擦一下,然后把兩只手在前衣襟上蹭一下,顯得很禮貌?!?/p>
4、牧民資源嚴重匱乏,飲食結構單一,幾乎只能食用與放牧有關的食物: 羊肉、牛肉、羊奶、牛奶,以至于張向陽初到草原極不適應,一吃羊肉、牛肉, 聞到味道就惡心。
若僅從表面看,草原似乎是落后、貧窮、原始未開化的代名詞,但是,若深入考察文本的敘事結構,我們會發(fā)現(xiàn)“潛文本”呈現(xiàn)出相反的走向。
一、草原空間的道德寓意
文本中,張向陽是個知識青年,在寶力德眼中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盡管他還不能像寶力德那樣,在半睡半醒中舞動身子,把釤草當成一種休息和享受, 但他很快找到了“刀感”,看似文弱,卻在一天之內學會了釤草的規(guī)律。
“他很快學會了釤草,看他像羊一樣吃草,寶力德有點喜歡這個知青了。覺得張向陽是一個很靈敏的男人,干活很有竅門,釤刀當天就會使了,還琢磨出了掄釤刀的時候,怎樣使巧勁兒,找刀感。”
張向陽在寶力德的影響下學會了放牧,和草原環(huán)境越來越融洽,與家里的動物包括家里的狗都相處得越來越好。他知道寶力德和妻子十來年沒回家過年,自告奮勇為他們守牧場,寶力德與妻子回來,滿意地發(fā)現(xiàn)牧場被照顧得很好:
“兩口子在馬車上眼神會意一下,好像是說這孩子還活得挺好。再往羊圈、牛圈、馬圈里看看,牲畜都很老實,說明喂得好,都沒渴著餓著?!?/p>
張向陽主動替寶力德照顧牧場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敘事此時悄悄發(fā)生了變化,寶力德回家發(fā)現(xiàn),張向陽殺了家里的老狗“老迷糊”,還吃了狗肉。
“張向陽說,該吃就吃,狗肉也香。再說,人是人,狗是狗。再老的狗也是狗呀。狗和羊有啥區(qū)別呢?不都是動物嗎?過年了,來客人了,我們不能沒有肉吃呵。”
在草原人民心中,狗的地位和家人是一樣的,尤其鞠躬盡瘁了一輩子的老狗, 更要照顧到它終老以示感謝,這和張向陽為代表的城里人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敘述直接通過寶力德之口表達了反感:
“你們的這些外來人不懂事呀,有很壞的分別心,人和狗有什么區(qū)別呢?都是一樣的,一條老狗就是一個老人呵。我們和狗是沒有分別心的,狗跑不動了, 就當老人來養(yǎng),一直到自己老死,就像老人一樣把它葬了。”
即使是“小臉細白柔弱”的女知青在這件事上也沒有體現(xiàn)出女性柔軟善良的一面,辯解道:“我和向陽不吃羊肉,太膻,你們草地人又不養(yǎng)豬?!?/p>
城里人就像水中的魚一樣“滑”,“肉少,還刺人”。敘事顯示:張向陽離寶力德越近,他變得越好。一旦離開寶力德,和知青朋友(城市空間)接觸,他又變回那個冷血功利的城市人。
小說對寶力德的描寫幾乎都是正面的。他單純、善良、強壯,甚至在冒出殺人念頭的時刻,也顯得極其單純和憨厚,而不會游泳的寶力德,在善良天性的驅使下想救“仇人”(睡了自己老婆的)張向陽,原想“借刀殺人”反而成了救人, 最后被拖入漫沼淹死。
“張向陽進了漫沼,雙腳踩進清涼的水里,發(fā)出了清脆的拍打水面濺起水花的聲音。這聲音突然驚醒了寶力德,他不由自主地甩出套馬桿,就把張向陽在水中給攔腰套上了。他想把張向陽拽出來,張向陽卻帶著套馬桿一個猛子扎進了水里,寶力德也被拖進了水里。他大聲喊,小張,你的快回來,會被淹死的?!?/p>
在最后一刻,寶力德善良的天性驅使他做出了救人的動作,他用死完成了人性的回歸,展現(xiàn)了寬厚、生命至上的品質,在生命面前,寶力德完成自我的救贖, 同時用“死亡”凈化了城市空間(張向陽)對草原空間(吉雅)的污染。
而與此同時,張向陽正準備偽造自己溺水失蹤的事故,以便從漫沼悄悄游回天津老家。張向陽的狡猾、自私與寶力德的仁厚、善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明顯,寶力德是隱含作者心中的“理想化”人物。兩相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善良、厚道、仁義一直與“草原”這個空間有關。
反過來,隱含作者對張向陽的敘事一直是跳躍不定的。從一個孱弱沒用的城市人(瘦弱、喝不了酒、奇怪的刷牙儀式、居然不吃羊肉)→殺狗(冷血自私)→與吉雅偷情(恩將仇報)→被草原同化(變得和草原男子一樣粗黑、喝酒、吃肉)→跳漫沼(假死悄悄逃回家)→回草原(患癌癥)——死亡(葬在寶力德的墳邊)。
這條線與張向陽受寶力德影響的過程直接相關,可以說張向陽人性的轉變就在與寶力德所在的“草原空間”的親密接觸上,離草原越近,他越像個“人”, 反之只能走向毀滅。故事最后,在近三十年混亂放縱的“城里生活”后,曾經瘦弱白凈的張向陽完全變了樣:
“張向陽一副松松垮垮的樣子,一看就知道這個人曾經肥胖過。脖子臉黑紅, 像烤糊了的羊。他那松弛的臉上,眼袋肥大、烏黑,是常年縱煙、縱酒、縱肉、縱欲的后遺癥。他開著一輛墨綠色的寬大吉普,悠閑地晃蕩在草地上。吉普的車窗、天窗都打開著。他右手老練地握著方向盤,左手,一會兒打電話,一會兒夾起了一根煙。一副寬大的墨鏡架在額頭上。他左瞅瞅,右看看,像是一個迷路的人。”
得了癌癥的張向陽終于明白自己的歸宿是草原,文本用“癌癥”意象喻示放縱“惡”的欲望就是走向毀滅。草原空間/城市空間背后形成了善/惡、生命/死亡的指向,顯然這個故事具有道德寓意,只不過它的道德說教是隱性的,通過展示人物內心的“善”、“惡”沖突來展現(xiàn)道德主題。
故事最后,隱含作者安排張向陽死后埋在草原上,與寶力德的墳為鄰,暗示了一種原諒和接納,但這是不是意味著兩個空間的和諧交融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繼續(xù)挖掘敘事的整體風格與兩個空間的出場策略。
二、女性化敘事策略與“城市、空間”的解構
張向陽睡了寶力德的老婆,面對背叛,寶力德并沒有過多道德上的拷問,他只是覺得不服氣,認為老婆不該看上這樣不像“男人”的小子:
“你咋和那樣的男人去干?你看他那個小樣,瘦得像公羊的一樣。吉雅說,他皮膚多白呀,像羊油一樣細膩。
寶力德生氣地說,我的皮膚不好嗎?寶力德說完,摸摸粗黑的肚皮,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這是寶力德第一次從“南方人”的視角觀察自己,以往引以為豪的優(yōu)點都變成了讓他尷尬的缺陷,如果僅從表面看,似乎是張向陽贏了,他漂亮、干凈、溫柔,贏得了吉雅的喜愛,宣告了寶力德的失敗。但隨著文本的敘述,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表面的對立慢慢發(fā)生了翻轉。
以草原崇尚“力量”、“陽剛”的審美視角來說,張向陽太“女生”氣了, 敘事不止一次用“女性化”方式形容他:“來的這個白凈瘦弱的張向陽,連馬背都上不去。躥三躥,才被托著屁股推到鞍子上去。”“白凈”、“瘦弱”,這原本是形容女性的,而且他還被人“托著屁股”推上馬背,很明顯也被當成女性來對待。
“根據(jù)父權制社會的傳統(tǒng)兩性觀,男人心胸開闊,女人心胸狹窄;男人英勇無畏,女人懦弱膽怯;男人積極主動,女人消極被動;男人冷靜沉著,女人容易激動;男人鋼筋鐵骨,女人柔和脆弱?!?/p>
文本中出現(xiàn)了多處“性別倒置”,“這個天津來的漢族小伙子,酒量太糠啦, 端起酒杯來,就像端著一杯耗子藥,哆哆嗦嗦地不敢往嘴里倒。”張向陽不但外形像女人,性格也偏“女性”化,“哆哆嗦嗦”與“雄性”、“陽剛”等慣常的男性形容詞是相對的。
張向陽和寶力德出去放馬,遇到大霧回不去了,寶力德囑咐他看好火圈,自己離開了,“下霧”原本是平常的草原氣候,在千夫長筆下“女人”般的張向陽眼里卻異常恐怖,他被嚇得魂飛魄散,這在傳統(tǒng)框架中,只有女人才會這么膽小脆弱。
“過了一會兒,一道墻被沖開了,驚魂未定的張向陽又嚇了一跳。
是寶力德騎馬回來了。他說,下霧了,好大的霧呵。他把馬上馱的兩大捆干硬的柴草扔到了火堆上。
張向陽說,是下霧呵,把我嚇得夠嗆。他鎮(zhèn)靜下來了,心情也好了,寶力德大哥,你去弄柴火去了?這不到處都是嗎?”
張向陽此時充當?shù)母瘛捌拮印钡慕巧绱吮粍訜o能,滿懷依賴地等待寶力德,與草原男性的勇敢、沉著形成鮮明的對照。寶力德死后的三十年,他再也沒有回到草原,這說明即使他和吉雅發(fā)生了關系,內心真正在意的人卻只有寶力德;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時光,他向吉雅提出了希望和寶力德葬在一起的遺愿:
“張向陽繞著寶力德的墳走了一圈兒,說大哥的墳埋在了一個好地方,我就睡在他的右邊,給我埋一個小墳就行了。我自己先挖好坑,你到時候給我填上土, 把我埋上就行了?!?/p>
死后睡在寶力德的身邊,埋個小墳,張向陽描述起這一幕平靜得像回家一樣,
“死亡”變得不再可怕,因為寶力德已成為他的精神信仰。寶力德雖然死了,但依舊在文本中發(fā)揮著力量,他被描述為具有男子漢氣概、被人愛慕的英雄,而張向陽在象征層面成了被“閹割”的男人(即女人),文中形成一種“男人(草原)/女人(城市)”的對照關系,用以突出張向陽的“女性化”特質。
文本通過將張向陽在象征層面塑造為一個“女人”而成功獲得了反諷的意味, 張向陽的冷漠(殺狗)、自私(逃跑)、忘恩負義(偷情)只會進一步引來讀者的反感,這個敘事策略對他所代表的“城市空間”的解構則更加微妙、徹底,可謂“釜底抽薪”。
哈特·桑克曾說過:“對于‘他者’的否定的另一面,其實來自于對自己中心身份的確認,貶低他者的哲學和歷史創(chuàng)造,正是處于時間和空間之外的超驗的、理性的、主體創(chuàng)造的必要前提”。在小說中出現(xiàn)的對立,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隱含作者”自我的認同,也是草原呼喚主體回歸的一個策略。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