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3月21日
■龔伯勛
茫茫的石渠草原,并非不毛之地。不說它育出的那些肥美的牛羊,單說遼闊的草壩子上出產(chǎn)的冬蟲夏草、白菌子和泥曲河中那多若鍋中下的面片子般密集的魚兒,就夠人稱羨不已。
1977年,我們在石渠采訪,縣商業(yè)局的同志告訴記者,全縣每年收購的蟲草,一般都在4頓(8000市斤)左右。那時一市斤蟲草,收購價不超過百元,不像如今一些人吹的那么神,炒到了幾萬元一斤的天價。蟲草蒸鴨子,是民間熱吹的一道滋補美食。適逢款待省上客人,熱情的石渠同志在席上特地上了道蟲草蒸鴨子:放在小面盆里的鴨子上,每盆都蓋了一層厚厚的蟲草,少說不下半斤。我們幾個隨行記者也一起著實品嘗到了蟲草蒸鴨子的味道,品嘗到了草原的富有與闊綽。
白菌子,是石渠草原著名的特產(chǎn)。隨著短暫的夏天一閃現(xiàn),蒙蒙細雨中,珍珠般的白菌子就若繁星點點撒滿綠色原野。我們正好趕上了這個季節(jié),一天跟著幾個“老草原”牽著的馱著一對尖勾子背篼的黃牛屁股后面,不到半天功夫,就揀拾了一馱鮮鮮的山珍而歸?!袄喜菰眰兊慕?jīng)驗是,清蒸豬大肉罐頭燒白菌味道最美。我們?nèi)绶ㄅ谥?,口福大飽。“老草原”還告訴我們,石渠草原出產(chǎn)的白菌子,并不像其他地方的白菌子那樣雪白,而呈米黃色??瓷先ッS米黃的才是“真貨”。商業(yè)局每年收購的干白菌,早被上海的幾個大餐廳預訂一空。
泥曲河,流經(jīng)海拔4000多米的石渠草原,有“天河”之稱。在那沒有絲毫污染的“天河”中,水美魚肥。1974年我們到西區(qū)(色須)采訪,同區(qū)上的同志吃住在一起。那年月,巴顏喀拉山下遼闊的大草原上,不僅沒有電視看,連收音機也常常沒有信號。工作之余,大家只有相約去逛色須壩子,最吸引人的就是從壩子中穿越而過的那水清魚肥的泥曲河。最愜意的是拿起一條攔河網(wǎng),對河兩岸一人牽一頭,在不寬的河中放網(wǎng)遛魚,還有伙伴牽起馱有兩個尖勾溝子背篼的黃牛在后邊跟著。不到一個時辰,將網(wǎng)一收,活蹦亂跳的魚兒就裝滿一馱,足有一百來斤。“吃魚沒有得魚歡”。其實大家不是為了吃魚,只是以遛魚為樂??婶~不得吃。那么多如何吃得了?大伙兒就專挑那有重口的花魚的嘴唇吃。那肥厚的魚唇爆炒出來,鮮美無比,其味無窮。剩下的魚身,棄之可惜。衛(wèi)生所的幾個女同志,就想出了個別樣的吃法。她們先將那魚身洗凈蒸熟,抖散去刺,然后放在鍋里用微火慢慢翻炒,做成魚松儲存待用。有的還將它帶到內(nèi)地饋贈家人和親友。
后來碰到州草原站工作隊的哥們兒,他們的辦最簡單:將捕到的魚兒,一條條開膛破肚后放到牛毛帳篷頂上曬干,收起來慢慢吃。一天,我們串進哥們的帳篷作客,他們便取出幾條魚干,在鋼爐上烤來款待我們,就著奶茶,邊撕邊嚼,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