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當“蘑菇”變成了“松茸”

甘孜日報    2017年12月18日

      ■劉英團

       阿來是“一個用漢語寫作的藏族作家”,他的作品“有豐厚的藏族文化意蘊”,語言“輕巧而富有魅力”、“充滿靈動的詩意”。他的《蘑菇圈》依然沿用詩性的語言,以極具民族性的載體,包容了時間的維度,融化了理想化心靈和現(xiàn)實的邊界,將其對藏區(qū)的“生根之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蘑菇圈》聚焦藏地當下熱點,講述的是與近年被消費者爆炒的與松茸有關的故事。

       那時,機村山上所有的蘑菇都叫蘑菇。最多分為沒有毒的蘑菇和有毒的蘑菇。而到了故事開始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開始把有毒的蘑菇分門別類了。在阿來的筆下,蘑菇也能開創(chuàng)“歷史”?!氨M管那時工作組已經進村了”,“盡管那時工作組開始宣傳一種新的對待事物的觀念”,但是,“這種觀念叫做物盡其用,這種觀念叫做不能浪費資源”,“這種觀念背后還藏著一種更厲害的觀念,新,就是先進;舊,就是落后?!?/span>

      “新”與“舊”、“先進”與“落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乃至時空跨越。所以,《蘑菇圈》所講述的圍繞著主人公阿媽斯烱發(fā)生的那些事兒,皆屬現(xiàn)代性或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結果。尤其是在這個“經濟”時代,阿媽斯烱的蘑菇圈突然就變得值大錢了:“不是所有蘑菇都值錢了。而是阿媽斯烱蘑菇圈里長出的那種蘑菇。它們有了一個新名字,松茸。當其他不值錢的蘑菇都還籠統(tǒng)地叫做蘑菇的時候,叫做松茸的這種蘑菇一下子就值了大錢?!?/span>

正如你已經預料到的,蘑菇或者說松茸的升值,極大地刺激了包括機村人在內的所有人的貪欲。當人們都在為松茸而瘋狂的時候,保持了冷靜心態(tài)的,唯有阿媽斯烱。

       但逐漸地,阿媽斯烱說:“兒子啊,我老了我不傷心,只是我的蘑菇圈沒有了。”作為一個底層普通藏民,阿媽斯炯不擔心自己自然生命的終結,傷心的只是蘑菇圈的消失,這里消失的其實不是蘑菇圈,而是大自然。阿媽斯烱說:“我只想問,變魔法一樣變出這么多新東西,誰能把人變好了?誰能把人變好,那才是時代真的變了?!边@是對大自然的敬畏,也是對人性的敬畏。

      在她的人生中,這個“蘑菇圈”成為與她一起度過各種復雜歲月的秘密力量:愛情、私情、孩子、革命、時代,各種事物紛紛飄現(xiàn),又不斷消失。這個“蘑菇圈”既象征著她內心深處的堅定信念,又象征著她豐富的人性。她從不把這個“蘑菇圈”據(jù)為己有。比如,在大饑餓時期,她用采來的蘑菇,養(yǎng)活了陷于餓死邊緣的村民們。

       這種力量,使得一個普通的藏族女性,在歷經滄桑時,仍然保有極大的善意和自由。

     《蘑菇圈》是一部優(yōu)美的藏文化史詩,在小說里,阿來以極大的善意來對待世事萬物,以極大的敬意來寫阿媽斯烱這位藏族的“精神領袖”。一如阿來所言,他之所以選擇直面藏區(qū)人民挖掘松茸、蟲草的故事,是因為“特產給藏區(qū)帶來了機會,但也深刻改變了那里……”

  • 上一篇:書房不是世外桃源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