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8月16日
格絨追美近照。
(三)
■范河川
格絨追美的文學作品是民族學者的覺醒,有著對信仰體系的審視和本真的解讀。在傳統(tǒng)文化中作為寫作者和反思者,一定是在迷惑——覺醒——反思——抗爭——覺悟的過程中,甚至是反復中。覺醒這是痛苦的角色,需要一生的付出和求索。筆者曾在《康巴傳統(tǒng)文化的成因極其影響》中分析過“新舊行為規(guī)范交相混揉以及個人或群體的行為無所適從的階段。為什么傳統(tǒng)倫理的轉化進展一直遠落后于社會其他變革之后?這是因為凡是涉及到與情感有關聯(lián)的基本文化內容,如信仰、觀念、態(tài)度等,在文化融合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都是不容易改變的。究其原因這是民族性和地域性賴以形成的核心,這個核心的部分如被改變,會整個打破原來的心理習慣和生活秩序,是一件極端痛苦的事。在身受文化沖突帶來的痛苦中,只有極少數(shù)甘愿忍受并正視這種矛盾與痛苦,然后運用他清明的理智尋求調整之道,進入人格重建的過程。這是一個精神覺醒和革新的漫長過程,需要一生的奮斗仍未必能竟全功。因此多數(shù)人不能或不愿如此去做 ,有的仍固執(zhí)于原有倫理體系,排斥新的倫理質素,以避免內心的彷徨和不安,有的則任其新舊倫理質素共存于人格內部,就不同情境隨時使用互相矛盾的不同質素。前者的反應表現(xiàn)心理的逆退,后者的反應在過渡期中有助于心理的安全,但皆不足以促進文化和倫理價值的創(chuàng)新。”在格絨追美《青藏辭典》中有很多這樣的精彩敘事。譬如:“自我是個無比頑固的堡壘,卻也是解決在人類所有核心問題的中樞。因為自我是社會、環(huán)境、文化、教育、宗教等的縮影。一個人越是愚蠢他越是排外,從種族、國家、信仰、社會習慣等各個方面。自我如果囿于這些束縛,人類就會惹出一大堆問題,因此圣者說:認識自己是解決心理、社會和經濟問題的途徑;人性皆相同,了解你的本性你就會了解世界的問題所在。”
“所有宗教都是通向‘神’的道路。人類創(chuàng)立宗教的目的在于,幫助生長在這些環(huán)境中的人知道并且理解:有一個時時刻刻存在的源泉,它在你需要時提供幫助;在你困難時提供力量;在你迷惑時提供清醒;在你痛苦時提供同情?;蛘哒f,它教導你最終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神,你是你自己的神,你是你自己的造物主。所以宗教還是人本具覺知的探索,其中的儀式、傳統(tǒng)、禮儀、習俗也具有巨大的價值,標志著某個族群或人類在世界上的存在,作為黏合劑,還凝聚著民族的文化。”
“每個人心中都有神性的種子,每個人頭頂都輝耀著神性的光芒,甚至每個人的雙肩頭頂都居有神靈。人啊,神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每個人都是神的個性化縮印,每個人都表達著神的自己。”
“神只存在與你不在場的時候。如果你在場,神會隱匿起來;你不在愛會獻身。神就是你,你就是神——當然這個你不是前面的那個‘你’,而是‘無我’的你,全然擺脫一切二元論的全新的你。”
作為傳統(tǒng)人能夠選擇宗教、神、自我如此拷問、解讀,是對信仰體系本真的詮釋。
信仰本身就是對神的體驗和認識,其實宗教里的神和哲學中的神、小說中講的神,沒有什么不同,只不過宗教中的神是化了化妝人格化了,
小說中的神更多是自我,通過藝術直觀、宗教表象、哲學概念自己認識自己的精神。就是要構建一個它認為完美的信仰體系。
既不是相信宇宙中的一切是神所創(chuàng)造,對未來充滿希望,相信因果循環(huán),靠內心的善惡道德法庭約束自己,相信“頭頂三尺有神明”,
所以不敢胡作非為的信仰體系。也不是人的心靈被某種主張、或說教、或現(xiàn)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從而在意識中自動建立起來的一套人生價值體系。從他作品中更多的是反思,主張與時俱進,天人合一與傳統(tǒng)道德和進取心相融的信仰體系。體現(xiàn)信仰是靈魂的導航儀,反物質至上,主張精神不被物欲囚禁,有什么樣的信仰,就會有什么樣的生命結局這種價值追求。“讓我們超越和開悟”是追美寫的一句詩,這是一名藏族作家對傳統(tǒng)再認識的貢獻。
格絨追美作品將藝術的觸角伸向民族文化深層的反思,是他文學態(tài)度求志達道的糾結。
格絨追美在《涅槃再生》中寫到“我將高揚信仰和自由的獨立精神的旗幟。為雪域而歌,為人類廣闊的心靈而舞。向著終極圣地堅定地走下去。”這既是他創(chuàng)作的境界,也是對民族精神與文化進行清醒而深刻的自我救贖,認識到了文學的意義不僅在其本身,而且在于由它信仰和自由獨立的民族精神里。泰戈爾說一個人所追求的是希望看見在燒毀“舊事物”的火焰頂上出現(xiàn)光輝燦爛的“新事物”。
首先看他對文化管理的反思,“文化是政客們喜歡的最大的最深的框子之一。什么時候需要就當作旗子搖一搖,什么時候高興了就把所有的東西都往里面裝填。文化的真實地位是:文化是一點口紅;如同禿頂者頭上的三根毛發(fā),也像妓女拂袖可拋。”其次是他對文學界所謂大師們的看法,“大師換美女無數(shù)?;蛟S,這也是大師的標志之一?不然,大師能有什么吸引力呢?哈哈,大師,嫖娼狂與你同屬一個類型嗎?”文學是個很圣神的詞,但他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文學”是個形式,內涵是無所謂“文學”的,但是把文學裝在文學里的人,越來越多。文學不是服裝展覽,也不是材料的堆積。而是作者通過提煉而成的生命體。至少也是一縷有生命體味的芬芳。”這種認識緣于政治人操弄文字“人類一旦進入操弄文字的時代,文字反而有人牽制了人類的思想腳步。文字的被神化,是人類的愚蠢行為之一。”如何擺脫這些束縛與制約,必須的掙脫韁繩,想辦法突破。他認為“文學的寬廣路子必然突破文字的局限,進入人類的大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包括史前文明,神話歷史,文物圖像,口傳的活態(tài)文化,出圖文字,文字之外天地人的所有信息等。文字的傳統(tǒng)是個小傳統(tǒng),文字的敘述還有遮蔽和欺騙的作用。”
追美的作品處處充溢著深刻的反思,在傳統(tǒng)文化的洗禮中潤浸著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作為一個民族的覺醒者,努力的拓展視覺,以拋磚引玉的態(tài)度展示思想。再看他充滿矛盾、焦慮、糾結的創(chuàng)作路程。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在現(xiàn)實中磨礪著意志、理想,在藏族文學的苦旅中從懷疑、徘徊、醒悟中以求志達道的心態(tài)前行。每個路程許下心愿,如他所寫“益西措嘉,蓮花生大師的偉大密妃。杰哇將秋所著的《益西措嘉佛母密傳》。介紹了他充滿傳奇的一生??傆幸惶欤視懗鲫P于益西措嘉的一篇小說。”正是這樣的精神境界,才有他所取得的成就和開霧睹天的最真地文學信念。
格絨追美作品中藏民族信仰的精神家園與生命的叩問。在讀格絨追美作品的時候,很多人忽略了他寫的詩,他的詩清新優(yōu)雅、純凈透明,含蓄委婉、富有哲理。他詩中所含巨大的力量,讓人驚疑,詩歌實境完全有“情性所至,妙不自尋”的味道,詩是他心境的寫照,也許是他身體原因,他在很多作品中不止一次的說到身體多病,寫作中自然而然透露出當前狀況,像是對著文學詩歌這個情人靜靜的敘述。敘述面對時間流逝的緊迫,對生命的渴望,對成就事業(yè)的心愿,對內心的真實一覽無余的剖析、對白。當然,這其中更有寄托的精神家園——熱愛故土,熱愛甘孜。在《掀起康巴之簾》一書中的他在《康巴行吟》中寫到:“在稻城亞丁,沐浴純凈、和善、安詳?shù)淖匀恢?,心靈脫凈了塵囂、夢想、野心和俗事煩情,身心豁然亮麗。我們猶如初生的人子回到雪山、山巒、草甸、溪流、森林交匯構成的最初的潔凈的自然懷抱,靈魂清純,天地明朗、清爽——這莫非是世外桃源,一切都顯示出清麗初綻的清晰跡象,混沌初開,和諧美潔。動情處,我寫下了這樣的詞句:
在遙遠的稻城
太陽和月亮守護著圣潔的亞丁
童話和夢幻凝住皚皚的貢嘎雪峰
翠綠的森林 寬闊的草甸 清清的溪流
還有那蓮花生的身影和祈愿
哦 圣潔的亞丁
哦 香巴拉之夢
引來多少朝圣者的腳步
去追尋這片神圣的凈土和家園
在遙遠的康巴稻城
蓮花和星辰守護著圣潔的亞丁
希翼和夢想浸潤貢嘎日松貢布
高俊的巖峰 迷人的冰川 翡翠的海子
還有那飛瀑鳥鳴和寺廟的法號
哦 圣潔的亞丁
哦 香巴拉之夢
讓世人千萬次深情向往
去追尋這片神圣的凈土和家園”
涂鴻在《文化嬗變中的中國當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一書中講:“少數(shù)民族自古以來多是依山旁水而居的,連綿不絕的群山是少數(shù)民族的生命之源。從最原始的山神祭拜,到各種各樣大山的奇異傳說,山的意向從最初的崇高、偉大、秀美,到后來象征剛強、偉大、頑固、神秘、家園、黑暗、屏障等多重意蘊的延伸,都體現(xiàn)了世代與大自然相爭相存的少數(shù)民族人民對于山的依賴與崇拜。共同的勞動生活、生存斗爭使他們形成了對山的共同體認,而這種認識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中則表現(xiàn)為崇高、剛烈、奔放的藝術風格。”這在格絨追美《隱蔽的臉》中得到具體的印證。“我飛向了雪山正在升起的那個時代:空靈、寂靜;飛向了人剛剛誕生彷徨之期:寂寞、孤單、而有充滿了未知和好奇。啊,三千世界中的吐蕃之地被雪山環(huán)繞,像花白母牛的脊背呢;源自猴與巖魔女的藏人講著阿巴支達魔語言。上部,滿是草灘和森林,像一塊平整的田地。”這段話我一直讀成詩。藏民族的起源或者說心中的精神家園不正如此?因為信仰一個民族成為外界尊敬的群體,因為信仰生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的民族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我寫作是有意義的,它應當匯入更多人類的聲音中。讓我像一只雪鳥從污濁的海上飛起,用清涼的鳴啼歌唱,翅膀舞動于雪山和草原的天空,描摹出五彩虹光。”《追美的詩其表達內容已完全超越了“言志”的范疇。詩中含蓄而敏捷地表現(xiàn)“自我”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在節(jié)奏中就產生了魅力無窮的力量。除了抒發(fā)情感表達理想之外,更有對世界認識的深入,對生活觀察的全面化,對身邊存在的世界的認知與呈現(xiàn),一幅精神家園的意境畫躍然而出。
把信仰的精神家園與生命的叩問放在這節(jié)討論,這本身就超越的文學本身哲學的范疇。人們常常質疑一個民族的劣根性,也就是說表現(xiàn)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一致,出現(xiàn)叛逆,另類的時候的困惑。比如藏民族中有些人一邊念叨著佛經,連虱子、老鼠、莊稼地里的蟲害都阻止他人除害,可當為掙面子“血管里響著馬蹄的聲音”,幾杯酒下肚“青稞酒歌唱的時候世界就在手上”,打架、斗毆、用刀殺人,用槍報復等暴力行為與崇信的文化信仰相向而行,就會嚴厲的拷問每個藏族人信仰真的存在嗎?
格絨追美作品不僅僅是對藏民族精神家園的贊美,還有對生命的叩問??v觀他的作品,他在勇于探索蘊藏于宇宙和自然中的生命意志與精神特質的同時,更隱形地傳達了他的哲學觀、自然觀以及他對人生社會的深刻體察??此峨[蔽的臉》這種印象會特別的強烈。通過我,晉美神子無形、虛無、偶爾幻化為具象,能自由穿越時空隧道,通過他的心靈、情感、思辨,直白,以暗示、烘托、對比和聯(lián)想等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創(chuàng)造出另一種意境。這其中有對信仰和血腥暴力復仇的生命叩問和人性反思。藏民族在虔誠信仰的同時,在狹小的艱難生存的空間中,械斗、復仇與佛教的教義背道而馳,在欲望、權力的角逐中糾結、矛盾,在與信仰不符的道德尷尬中掙扎甚至麻木。他在《青藏辭典》中反思“末法時代,污濁橫行,一個自稱有信仰民族中的三惡人,把刀尖伸向了人中之寶的一位仁波且。”《隱蔽的臉》中揭露龐措活佛被殺,旦巴頭人設計謀殺大頭人布根,白若斗村和東鈞發(fā)生的草場糾紛,還有復仇行為等等的民族劣根,讓一個民族意識的迷茫與矛盾如銅鏡一般照在陽光下,甚至是進行赤裸裸的討伐。這緣于他不再為某種理論疲于應對,而是更多更自覺地去了解和認識自己的民族。“一個民族作家,只要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自己民族的精神本質,那么他的作品就是跨民族、跨國界的,對于整個世界是有普遍意義的。”
追美的作品有通過“死亡”來震撼人的價值意識的主體意向和對生存本質的嚴肅哲學思考。《隱蔽的臉》我、晉美(神子)就是這樣的符號。正如海德格爾(Martin Herdegger)所說:“只有死亡才能排除任何偶然和暫時的抉擇,只有自由地就死,才能賦予存在以至上目標”。因此選擇死亡,并不意味著絕對虛無,它逼促著個體生命作出真正必要的創(chuàng)造,將有限的人生轉化為“無時間的本質形式”的價值人生。
這就是藏人的境界,藏傳佛教中祈求世界平安和對戰(zhàn)爭、疾病的焦慮。完全如同梅卓在該書封底所寫之點睛:“從生到死,口述了藏人一生的酸甜苦辣;從人到魔,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碰撞的異樣碎片;從有到無,包容藏族文化的哲學境界。格絨追美以華麗如詩的語言,帶領我們探索藏傳佛教的玄機,藏族文化的奧秘,藏族生活的現(xiàn)狀,并逐漸深入到常住人性深處的那一片凈土。”
最后用益西澤仁在《失去時間的村莊》作的序言結束。“格絨追美把文學的根深深扎在川藏高原這片廣袤的土地之中,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心理特質,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宗教信仰、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和理解,可以說他的作品為藏民族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增添了一筆十分艷麗的色彩。
格絨追美在這本集子的后記中說:‘地球的人類的村莊,故鄉(xiāng)是我的村莊……我從村莊看雪域,看世界;看過歲月,看當下的進程,也窺視未來的面目。村莊也從里面看著外面的世界,冷冷地審視著我和我關于村莊的文字’我相信,他一定會把他‘關于村莊的文字’寫得更加美麗,因為他有這個潛力,也有這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