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老藥鋪

甘孜日報    2016年10月31日

    ■劉麗華
    每天路過一條長長的老街,只要聞到一股藥香,我就知道前面是那家國藥堂了,我忍不住的深呼吸,因氣味好聞,深吸幾口,氣爽神清,好像中草藥的“四氣五味”,就給足了適合自己的那一氣那一味。我想,《本草綱目》里一千多味藥氣都沉積在這家老藥房了吧。
    很多年前,在家鄉(xiāng)的青石板街也有一家國藥堂,那時,青石街兩邊有百貨商店、照相館、裁縫鋪、豆腐作坊、酒坊、染坊等店鋪,而最稱得上“老字號”的,要數(shù)這家老藥鋪。
    每次經(jīng)過,老遠(yuǎn)看到藥鋪的大門兩邊擺著大大小小的竹匾,晾曬些根、皮、花、草、葉、仁、殼之類的藥材,像蒲公英、陳皮等可曬的,就放在太陽底下曝曬,而如花類只能陰干的就晾在屋檐下。再走近點,一縷藥氣香撲鼻而來。那可是上千百味中草藥經(jīng)洗曬、焙干、烘炒或九蒸九曬等復(fù)雜工序后,沉淀在歲月里匯合而成的藥氣。寶玉說過:“藥氣比一切的花香果子香都雅”。
    其實,幽靜的藥鋪一切古雅。那清漆斑駁的攔柜,常年擺放著搗藥缽、石鎮(zhèn)紙、戥子稱、算盤、鐵碾,還有整面墻的雕花百眼櫥,全是抽屜,每個抽屜上貼的藥標(biāo)簽已經(jīng)泛黃,推拉的銅把手也摩挲得锃亮,而屜子里的每味藥都藏著一個“神農(nóng)采藥”的故事。櫥頂是一排青花瓷罐,瓷罐口系著紅布條,布條上有小楷寫著藥名,都是些丸、散、膏、丹的名字;櫥楣是從右至左用顏體書寫的橫幅:精選地道藥材,精制丸散膏丹。那氣勢恢宏,骨力遒勁。就連坐堂候診的白胡子老中醫(yī),也一派仙風(fēng)道骨,他那線裝本醫(yī)書、號脈枕,寫處方的狼毫筆以及硯臺,簡直都是古董,仿佛有出神入化、藥到病除之神效。
    藥鋪里最生動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抓藥?;镉嫞ㄋ帋煟┙舆^處方,先過目,再放攔柜上展平,用石鎮(zhèn)紙壓住其角,按抓幾服(劑)鋪上幾張黃裱紙,取下戥子秤。戥子秤小巧精致,骨質(zhì)的秤桿,秤盤、秤砣為黃銅,秤鏈似項鏈,計量單位精確到克。開始抓藥時,伙計先倒置秤盤,用秤桿敲敲盤底,抖落殘留的雜質(zhì),再左手提秤向百眼櫥走去,每一味藥與抽屜標(biāo)簽對號入座,右手抓藥,一味一稱,秤砣放在劑量的星子上,不偏不斜,多了減點,少了加點,抓好一味,在處方上對應(yīng)藥名打勾。若有搗碎藥,就稱好放入搗藥缽里叮叮當(dāng)當(dāng)搗幾下。等藥抓齊了,再核對一遍,確認(rèn)無誤,就一一打包。打包的過程,伙計動作麻利,將黃裱紙四邊收攏,折成斗狀,撴一撴,包成一個方棱出角的梯形,然后一包包碼起來,將處方封頂,一手按住處方,一手從天花板上吊下來的線坨上拽下一段,橫一捆,豎一扎,再打個便于提攜的結(jié),然后算盤子噼噼啪啪一撥,結(jié)賬。
    若有不便煎藥者,藥鋪也可代勞,一般用紅泥瓦釜或砂罐煎煮,熬出的湯劑,褐色稠濃,放置溫?zé)?,一碗喝下去,暢快淋漓,像是五千年的中醫(yī)文化濃縮在此。
    
  • 上一篇:一個人的雨夜
  • 下一篇:兩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