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盡管紅軍在大渡河首渡告捷,但按照最快速度,全軍渡河也需要一個月,可敵軍的追兵距離安順場也就三四天的路程了。于是中央決定,在此兵分兩路,沿大渡河南北岸向上游的瀘定方向前進,在那里奪橋渡過大渡河。
這是一個冒險的決定。若奪橋失敗,兩支紅軍不能會合,勢必將成為分散的兩支部隊。
中央紅軍面臨的局面是:從安順場到瀘定橋,必須在兩天半的時間里奔襲160公里山路。
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在這一刻拉開了帷幕。
奔襲
24小時的奔跑
1935年5月27日,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出發(fā),原定3天后抵達160公里外的瀘定,結果在28日清晨接到命令,限令必須于29日奪取瀘定橋,也就是說,四團必須在一天之內(nèi)走完剩下的120公里。如果要完成這一任務,即使按照急行軍的速度,也得24小時不間斷地奔跑才行。
時任團政委的楊成武在著作《憶長征》中如此記錄:“隊伍在前進著,在快速前進,真是快如風,一行行排列整齊的隊伍像腳下裝了輪子一樣,嗖嗖地從我身邊超越,一陣風卷過,又一陣風卷過……”
28日傍晚7點,距離瀘定橋還有60公里。暗夜中的急行軍,沒有照明,星月無光。閃電突然劃過山谷,暴雨傾盆。濕滑崎嶇山路上,一腳踏空就會跌下深淵。每個人的體力透支幾乎都到了極限。一旦倒下,就有可能再也站不起來。這時候,所有黨團員把繩子綁在身上,拖拽著體力不支的戰(zhàn)士,渴了,抬頭喝雨水,餓了,嚼一口濕漉漉的生大米。
夜更深了,雨勢稍緩,大渡河對岸突然出現(xiàn)了一條火把長龍,這是川軍38團周桂三營長所帶的一個營,也在急行軍趕往瀘定增援,王開湘、楊成武二人商議:“我們何不也點火把?對面要問,就讓俘虜回答,說是退下來的川軍好了。”于是,暗夜中,大渡河兩岸火把通明,兩條火龍齊頭并進。
跑出幾十里之后,北岸川軍的火龍突然不見了。原來川軍宿營休息了。此時四團則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跑去。天色逐漸亮了,前面就是瀘定橋了。
此刻,百余米的橋面上木板已被拆去約90米,敵軍盤據(jù)北岸橋頭,機槍正對鐵索。
29日下午4點,載入史冊的進攻開始了。幾十個沖鋒號同時吹響,槍彈像旋風般刮向敵人陣地,守軍別說探頭了,連槍都伸不出去。眼見著幾十名紅軍戰(zhàn)士從鐵索上爬過來,勢頭不好,敵軍下令:放火燒。那些被拆下來堆在橋頭的橋板正好是燃料,一時間,火光熊熊,籠罩了橋頭。
但這怎能擋住紅軍?楊成武的記述是這樣的:“前進!廖大珠(二連連長)同志一躍而起,沖進火海。又一個突擊隊員沖進去了,這是從貴州入伍的苗族小戰(zhàn)士。又一個,兩個,三個……他們把手榴彈扔進敵群,揮舞著閃亮的馬刀,殺向了敵人……”
沒有任何可以選擇的出路,只有迎著槍林彈雨強行沖過十三根寒光凜冽的鐵索。
傍晚時分,紅軍勇士沖上了瀘定橋橋頭堡陣地,取得了奪橋勝利。
講述
意志勇氣的較量
站在今日的瀘定橋上,腳下是帶著雷鳴聲奔騰的河水,游人們都在小心翼翼踩著橋板,不讓自己的腳陷入木板之間的空隙。9條鐵索平鋪在3米寬的橋上,越走到中間,橋面晃得越來越厲害。
81年前,守橋的川軍過于相信祖輩們敬畏的天險了——加上5月的汛期,水位比現(xiàn)在還要高上七八米,浩浩蕩蕩的河水大有“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的氣勢。萬丈深淵之間,僅憑幾根鐵索就想突擊到河這邊來,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在瀘定縣城住了一輩子的楊仕強老先生與紅軍有著不解之緣,他的祖輩曾救助過失散的紅軍戰(zhàn)士,他自己也曾經(jīng)訪問過眾多當年激戰(zhàn)的參與者和目擊者。楊老先生告訴記者,就在大渡河兩岸,兩支軍隊一起趕往瀘定的同時,已經(jīng)布防于瀘定橋頭的川軍正在連長饒杰的帶領下拆橋板。“從28日晚上開始拆,拆到深夜,拆了差不多90米,只有臨近橋東頭的10來米沒拆,這時候士兵們的鴉片煙癮犯了,又看不見紅軍趕到的跡象,所以就收工了。”次日一大早,本應繼續(xù)開工,卻沒人敢再過去了:經(jīng)過一夜強行軍的紅軍戰(zhàn)士已經(jīng)占據(jù)了橋西,黑洞洞的槍口直指川軍陣地。川軍38團團長李全山立即命令手下士兵們開始射擊,頓時槍聲大作,雙方隔河對射。
整整一個上午,雙方都在大渡河兩岸僵持,子彈橫飛。楊仕強老先生說,當年戰(zhàn)后逃得性命的保安大隊副大隊長柯亨華曾對他講,手下兄弟中有一個比較愣的“二桿子”,不太相信有人能在百米開外打中什么目標,竟然從掩體里跳出來向紅軍挑釁:“有種的你們飛過來!”結果被一槍打翻。這一下,沒人敢再探頭了。這與其說是一場戰(zhàn)斗,不如說是意志和勇氣的較量。
補白
行走20公里體驗“飛奪”
7月22日,記者以當年紅軍戰(zhàn)士的行軍速度,沿大渡河徒步行軍20公里。和戰(zhàn)士們一天一夜強行軍120公里,沿途擊破兩處阻擊、負重、夜雨、崎嶇山路相比,記者的這20公里徹底輕裝、同事駕車沿途補給、S211省道路況良好、天氣密云不雨。要說比紅軍戰(zhàn)士危險的,就是身邊奔馳來去的大貨車,實在令人心驚膽戰(zhàn)。3個半小時后,大汗淋漓的記者終止了體驗。
和現(xiàn)在比起來,81年前紅軍戰(zhàn)士們面臨的“路況”更加艱難。頭頂巨石高懸,腳下萬丈深淵,深淵下是蜿蜒奔騰的河水。夜雨中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一腳踏空就會跌下深淵。在這樣的路上,紅軍不能緩慢移動,而是要竭力奔跑,期間還要粉碎沿途敵軍的阻擊。更嚴重的是,在此之前戰(zhàn)士們已經(jīng)整整一天沒有停下來吃口飯了,每個人的體力透支幾乎都到了極限。然而紅軍戰(zhàn)士最終還是克服了種種困難,一天一夜急行軍120公里趕到了瀘定橋。
在終止體驗的這一刻,81年前那次寫入歷史的“飛奪”,更讓記者由衷地欽佩和詫異: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支撐著戰(zhàn)士們完成了這幾乎不可能的任務?聶榮臻曾這樣評價:“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偉大的犧牲精神,是任何敵人不能比的,有了這種精神,我們就能夠絕處逢生,再開得勝之旗,重結必勝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