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4年02月24日
元世祖的足跡和白馬將軍的故事
元在統(tǒng)一青藏后,為掌管釋教僧徒和吐蕃地方,在中央設立了宣政院,在藏區(qū)分別建立了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朵甘思田地里管軍民都元帥府等若干個“元帥府”和“安撫使司”、“招討使司”以及“錢糧總管府”、“萬戶府”、“千戶府”等等,以實施其直接有效的統(tǒng)治。這就是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由中央在羈縻州內分封當?shù)厥最I擔任官職的土司制度。在今天大渡河周邊及相鄰的康定、瀘定、天全、漢源等處,就設有享正三品俸祿的“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等處軍民安撫使司”和“魚通路萬戶府(隸屬黎州)”、“長河西管軍萬戶府”。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正月,甕吉刺帶、丑漢所部的五百軍隊,就越過大渡河,戍守哈答城,九月就以吐蕃的哈答城為寧遠府,還設立了朵甘思哈答李唐魚通等處錢糧總管府。這哈答城,就在今天道孚縣所屬的惠遠鄉(xiāng)。哈答,在清代史書上寫作噶噠,又稱泰寧。為避西藏準噶爾之亂,清朝廷特在泰寧建惠遠廟,雍正六年(1728年)遷七世達賴來這里居住,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才特派果親王允禮偕章嘉呼圖克圖到泰寧禮送回藏。再往前追述,早在五代孟蜀時,就設置了碉門、黎、雅、長河西、魚通、寧遠六軍安撫司,宋代依舊(隸屬雅州)。到明清,縮小為“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清又稱“明正土司”)。這里所說的“寧遠”,當指泰寧(又稱哈答或噶噠)地方。
元代,在大渡河兩岸及其周邊地區(qū),派有重兵駐守。如至元十六年(1279年)六月,因碉門(天全)、魚通(今屬康定縣)和黎(漢源)、雅(雅安)諸處的“民戶”不奉守國法,于是朝廷就議定發(fā)新附軍五百人、蒙古軍百人、漢軍四百人鎮(zhèn)戍。延佑四年(1317年)十一月,陜西都萬戶府(轄成都路)提出:碉門探馬赤軍一百五十名,鎮(zhèn)守多年,請求將他們放還原部。樞密院的大臣們則強調,這里是要地,“不宜放還”,可令原屬部隊派遣一百五十名,三年一換。并又從各翼漢軍中調一千名,鎮(zhèn)守碉門、黎、雅,到時候一樣更換。所以,在元代統(tǒng)治的近百年間,大渡河一帶基本上沒有發(fā)生過大的戰(zhàn)亂。當然也并非完全無事。
大渡河及其周邊的茶馬貿(mào)易,在元代又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四月,就在碉門、黎州設“榷場”(由國家管理的專賣市場),與吐蕃貿(mào)易。在宋代只有黎州一個主要市場的基礎上,又增設了碉門官市。這碉門,在宋代本是有城邑的,到中統(tǒng)三年(1262年)六月,宋兵攻打雅州、蘆山時,民降復叛才廢。答術受西川行樞密院之命,領兵三千救碉門,斬首三百余級,生俘一百余人,宋軍大敗。至元二年(1265年,南宋咸淳元年),被授予虎符的雅州碉門安撫使高保四提出,為便于防守,應恢復故城。朝廷敕秦蜀行省,要求他們考慮,“城如可復,當助成之”。碉門城邑得以修復。今天提到碉門,往往說這就是今天的天全。其實不然?!睹魇贰?ldquo;地理·四川”中說得很清楚,碉門屬滎經(jīng)。滎經(jīng)“西北有紫眼關,地接西番。又有碉門砦,亦曰和川鎮(zhèn),元置碉門安撫司,洪武五年(1372年)設碉門百戶府于此,其地與天全界。”
至元三年(1266年,南宋咸元二年),朝廷“諭四川行樞密院”,派人到碉門、巖州(今瀘定縣嵐安鄉(xiāng))西南沿邊,叮嚀勸諭當?shù)毓倮糗娒?,有愿來歸者,“方便接納,用意存恤”,對貧苦百姓給予賑濟,愿遷到近處城邑的,還予以房舍。也就是說,對大渡河周邊的百姓,實行其優(yōu)厚的“爭歸”政策。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月,將成都宣慰司也遷移到了碉門。至元二十年(1283年),又將黎、雅劃歸吐蕃招討司。成宗貞元二年(296年)正月,進而將土蕃、碉門的安撫司和運司合并,改為“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軍民宣撫司”。這對鞏固大渡河一帶及其周邊這個漢、藏、彝多民族結合地區(qū)統(tǒng)治,維護一方穩(wěn)定,無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