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老兵“不老”

甘孜日報    2019年11月08日

◎本網記者 宋志勇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人生的第53個春秋。每當夜深人靜時,憶起自己走過的新聞路,總是感慨萬千,終身難忘。這其中既有艱辛,也有喜悅;既有收獲,更多的還有責任和使命。

作為一名新聞人,報社是我工作的第一站,既是我人生的起點,也是我成長的落腳點。還記得那是一次大動“筋骨”的改革,在報社領導及同事們的鼓勵和支持下,2008年10月,我從一名新聞人成為了一名新聞記者。從此,便開啟了我的記者生涯。

為了夢想而執(zhí)著

從1983年參加工作至今,我就沒有離開過甘孜日報社,不管是在工會、辦公室、總編室、電臺工作,還是后來成為一名記者,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為《甘孜日報》藏漢文報服務。特別是11年前成為一名一線記者后,我才知道新聞工作責任重大、任務艱巨。值得慶幸的是,有報社領導的耐心指導,有同事們的大力幫助,才讓我放下了思想包袱,在記者崗位上一路向前。

“都42歲了,當記者很辛苦,圖個啥?”11年前,熟悉我的朋友都這么問?!安粓D啥,能在記者崗位鍛造磨煉,成為有夢想的人、有用的人,我就心滿意足了。”剛開始接觸新聞采訪報道,心理還發(fā)怵,特別是要完成通訊類體裁作品時,心里更是一點底都沒有,好在有同志帶、有同事修正。在記者中心主任、主編、編輯等老師的耐心輔導和自身努力下,通過向前輩們學、向老師們學,自己的寫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于是,也逐漸開始承擔重大會議消息、通訊以及各縣(市)、州級各部門的采訪任務,并積極參與走基層活動。期間,每天的緊張工作就如同一道道號令,一次次召喚我要努力工作,完成采訪任務,提示我不能有絲毫松懈,要用自己手中的筆,“講好甘孜故事,傳遞好甘孜聲音?!?/p>

有耕耘就有收獲

11載記者生涯,改變的不僅僅是人生路;11載從業(yè)歷程,讓我從一名記者“新兵”成了一名“老兵”。在從業(yè)前,自己曾經內向、靦腆,但經過11年的磨練,如今,在眾目暌暌下,面對各行各業(yè)、各級領導亦敢慷慨陳詞、大膽提問。是職業(yè)的角色推動我走出性格的弱點,練就了從容應對的本領。如果要總結,這就是我記者生涯收獲的最大財富。

一份耕耘就會有一份收獲,11年的歷練與積累,期間與同事陳建兵、張兵合作采寫的消息《康定500余名農牧區(qū)老人喜領養(yǎng)老保險》,榮獲2009年度中國新聞獎四川推評好作品三等獎;與東風、秦松、明瑪鄧珠合作采寫的通訊《阿茹的心愿——木雅藏戲待重振》和《走進沙沖》分別榮獲第26屆(2011年度)中國地市報新聞獎評選二等獎和2011年度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報紙好新聞評選三等獎。自己撰寫的消息《羊肚菌人工栽培在我州取得成功》和《貢嘎山下160名貧困學生上學不再難》分別在第28屆(2013年度)中國地市報新聞獎和第26屆(2013年度)全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報紙好新聞評選中榮獲三等獎;《畢世祥先進事跡系列報道》在四川新聞獎(2014年度)評選中獲系列(連續(xù)、組合)類二等獎;《眼球效益≠經濟效益》《貨運索道凌空架 建設物資飛工地》和《耄耋老人終圓入黨夙愿》分別榮獲2014年度中國城市黨報新聞獎二等獎和三等獎。這一項項獎項,是對我11年記者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我選擇記者路的激勵。

學無止境寫新篇

如果要問,在11年的記者生涯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學習。學習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會使人進步。還記得與全州勞動模范、“拼命三郎”袁飛老師的那段經歷。那是2014年,我倆參加第十屆中國深圳文博會報道期間,袁飛老師做了一系列很好的策劃。在完成采訪的過程中,他不僅要完成策劃,還要對稿件和圖片質量進行把關。我倆白天采訪,深夜加班加點寫稿,圓滿完成了本次采訪任務。正是這次采訪,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為我獨自采訪奠定了堅實基礎。2018年和2019年,我兩次參加省“兩會”州政協(xié)代表團的采訪報道,較好地完成了采訪報道任務,并得到了州政協(xié)領導的肯定。

新聞永遠在路上。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就是要多深入基層,讓自己的腳上多沾點泥土;要多學習新聞業(yè)務,讓自己永遠站在新聞事業(yè)的前沿;要眼睛向下,多關注百姓的冷暖;要多寫多練,用更多更好的新聞作品去記錄這個偉大的時代。

我是一名新聞老兵,但老兵“不老”,因為在這條新聞路上,我會繼續(xù)走下去。





  • 上一篇:難忘的五年時光
  • 下一篇:記者:一個光榮的職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