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6月03日
◎張春文
生活于青藏高原的藏族和羌族有悠久的石屋和高碉建筑歷史,至今青藏地區(qū)石屋依然時興,高碉也多有遺存。遺存的高碉在涉藏地區(qū)都有分布,西藏山南、四川嘉絨和岷江流域為主要分布區(qū),而嘉絨的丹巴縣則是高碉分布最密集的地區(qū),有“千碉之國”的美譽。有關文獻記載,在明代到清代中葉,丹巴高碉為鼎盛時期,境內有3000多座。據(jù)《丹巴縣志》載,清康熙年間丹巴居民為4283戶,如果高碉有3000座左右,平均1.1戶就有一座高碉。后來由于乾隆年間的金川戰(zhàn)役等原因,高碉大量被毀,現(xiàn)存只有一小部分。據(jù)2002年統(tǒng)計,其中梭坡鄉(xiāng)有175座,中路鄉(xiāng)現(xiàn)存81座,全縣境內現(xiàn)存560余座。這個數(shù)字超過了金沙江、雅礱江流域二十多個縣現(xiàn)存高碉的總和,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shù)字。
丹巴古碉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規(guī)模大、外觀美、建筑精、歷時久,具有很高的歷史、社會、民俗和美學價值,被專家學者們譽為建筑的奇跡。這些石筑古碉有三角形、四角形、也有五角六角的,甚至還有十三角的。據(jù)說十三角高碉全涉藏地區(qū)只有三座,丹巴境內有過兩座,現(xiàn)存一座在蒲各頂,已殘缺不全。十三角碉為碉中極品,因為角越多就說明碉主人在當?shù)氐臋酁楹偷匚缓芨?,另外十三在藏民族心中是吉祥?shù)。從科學角度看,碉的角多了,迎風面就會減少,從而起到分散風力、延長高碉壽命的作用。這些巍峨高聳的石砌古碉高者五六十米,矮的二三十米,散布于山嶺溝壑,與鱗次櫛比的嘉絨碉房共同構成了獨特的風景。這些高碉形狀多樣、作用也各異,界碉立于兩地接壤處,以示界線警示;風水碉是為了鎮(zhèn)邪降妖,保村寨平安吉祥;有烽火碉和要隘碉,立于視野開闊處可供了望放哨;更多的是戰(zhàn)碉,建于村寨中,多個組合一起,便構成了抵御外來侵略的防御體系。按其大小和形狀分,最大的碉稱為王碉,切斷面似皇后冠的稱皇后碉,很小的叫貓碉,很細的叫竿碉,此外還有夫妻碉、子母碉、兄弟碉等。
林立的高碉聳立在山埡口、巖崖上、村寨中或樹叢中,像歷世無語的老人,更像一個個巨大的驚嘆號。古碉由大小不等的片石加泥漿砌壘而成,墻面齊整,造型美觀,不淪多少個角的高碉,都是下大上小,修建時自下而上漸次收縮,足見其建筑技藝的精良。據(jù)說這種建筑技術不是每個人都可掌握的,只有經過拜師學藝和多年的實踐,才能成為獨特設計和施工的工匠。
涉藏地區(qū)石碉建筑歷史悠久。考古證明,46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青藏高原已經有了石室建筑,只是規(guī)模很小,單層,結構也很簡單。到了漢代,石室建筑層數(shù)增加,有了高碉的雛形。到了唐宋時期,高碉建筑開始盛行,但就其建筑目的和功用來說,主要還是民居,所以碉內各層各有用途,如養(yǎng)殖、儲存、住宿、經堂、火塘等。正如《環(huán)宇記》所作的記述:“壘石為巢以居,如浮屠數(shù)重。門內以梯上下,貨藏于上,人居其下;畜圈于下。高二三丈者為之‘雞籠’,十余丈者為之‘碉’?!边@種以石壘屋的習俗原先取決于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和對石頭的崇拜,后來隨著械斗、匪患的頻繁,碉樓越修越高,逐步演變成一種防御工事。碉樓每個十多層,每層四面留有孔,可擲石或射箭,據(jù)守高碉,四面八方一目了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奇效。多個高碉組合一起,相顧相望,就構成了易守難攻的防御體系?!端逄啤ち袀鳌穼Ω叩锏姆烙δ苡羞^這樣的記述: “……有嘉良夷,近山谷,傍山險。俗好復仇,故壘石為巢而居,以避其患。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級丈余,以木隔之,基方二四步,以防賊盜?!?/span>
高碉不僅有防匪患、賊竊之用,即使面對強大的朝廷正規(guī)軍的進攻,它也依然有堅不可摧之勢。清乾隆年間,嘉絨地區(qū)部分土司反叛,乾隆為平定叛亂,決定攻打大小金川及丹巴地區(qū)。第一次“金川之役(1747年)”,用兵7.5萬人,耗銀2000萬兩,歷時兩年,結果由于當?shù)赝了緫{借險要地形和這種高聳而堅固的石碉,使清軍在山谷里不能前進且受到重創(chuàng),“總兵任舉、參將賈國良陣亡,將士損失慘重,川陜總督張廣泗因貽誤戰(zhàn)機被乾隆憤斬,大學士納親亦被賜死”。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朝廷再次用兵20余萬,耗銀7000萬兩,歷時4年才攻下大小金川。這次雖取得了勝利,損失卻極為嚴重,陣亡士兵達二萬多人,陣亡官員達732人,四川總督達爾泰因失戰(zhàn)機被賜死,定西將軍溫福在亂軍中身亡。這期間,朝廷為研究對付高碉之策,曾利用嘉絨人在北京香山修造了60座高碉,成立了兩千多人的云梯營,專門訓練攻克高碉戰(zhàn)術,并在戰(zhàn)爭中使用了數(shù)以千計的威遠炮、靖遠炮和劈山炮,才逐個摧毀了高碉。如今見到的丹巴各地的高碉是因這些地方的土司沒有卷入戰(zhàn)爭才得以幸存下來的。
嘉絨的高碉有寨碉和家碉兩大類。寨碉也即官碉,屬公共建筑,由部落首領、土司發(fā)布命令所建,建碉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由集體共同擔負。這類碉多為風水碉、界碉、戰(zhàn)碉、守望碉。另一類為家碉,是以戶為單位修建的融防御和住宅功能為一體的高碉,其一切費用由碉主人承擔,屬私有財產。這種碉是財富的標志和興旺的象征,也是精神的炫耀和智慧的比拼。一座家碉是否高大雄偉,是否壯觀美麗,代表的是主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份量。所以舊時凡家中生了男孩,就開始建碉,多年堅持不懈,只到男孩長大娶親時碉才封頂。如家中建不起一座碉,就會被人看不起,兒子娶妻也就增加了許多難度。
近幾十年來,高碉的防御功能已失去意義,就是附加給高碉的精神意義也在發(fā)生變化,高碉已被碉與房相結合的碉房完全取代。這種碉房有了房的特征,矮的多了,最多三四層,占地寬了,室內有了充分的活動空間,碉房多以石砌墻,平頂,內墻面涂為白色,木結構部位如柱、枋、檐、斗、拱等涂以棕色或藍色,裝飾有雕刻,室內墻上繪有日月、山川等圖案,室內分別設經堂、宿舍、儲存室、會客廳等。屋頂依然保留了碉頂?shù)哪J剑慕怯惺嗷旌现傻奈⑿退?。這種碉房很有特色,參差雜陳地組合一起,實為嘉絨地區(qū)的一道風景。
高碉已沒人再建了,現(xiàn)存于山嶺谷地和村寨旁的高碉都是歷史的遺存。這些高聳的古代石碉靜默地守望著峰嶺谷地,護圍著一個個寨子,阪聚著嘉絨人的自豪與驕傲,展示著降碉古國昔日的輝煌,同時也把一個個謎團留給了后世。這些高碉建于何時,怎樣建的?那巨大的石塊是如何運送到高空的?高碉的造型起源于什么,為什么個個造型不一?有什么暗示或寓意嗎?這些,沒有人能回答,丹巴人自己也說不清楚。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