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土木建造

甘孜日報    2021年04月09日

   ◎湯勇 潘敏

   導言

   如今,在州博物館三樓文化展廳里,一幢幢民居模型被適度的燈光所簇擁。能夠走進博物館的,自然有其獨特的魅力,或許是講述了歷史,或許是代表了當地最具特色的文化。自開館以來,它們就成為了博物館眾多能夠吸睛之物之一。由于在制作模型時,對材質、色彩的考究,數據上的精確,使得其在形態(tài)造型上形象逼真,達到了真實還原后最佳的狀態(tài)。所以,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游客,一進入展廳,便能感受到這些民居與生俱來的古樸大方的氣息。這些模型即使是360°立體展示,也僅僅只能反應事物本身的單一面。這些都是通過數據采集來實現的。

   大多數建筑,其本身在修建時經過嚴謹的考量,依山而建,根據體量大小將之建造在或平坦的,或寬闊的土地之上。其建筑材料多為就地取材——包括土、石、木等建成。我們在書中完善與之相關的文字、圖片,以此來激發(fā)我們豐富的想象力,這些足夠我們詩意地遙想,與每一幢房屋有關的村落、地理環(huán)境、日照、風向,甚至包括我們所聽來的每一幢房屋背后的故事。由此,每一座民居逐漸變得豐滿立體起來,它傳遞的信息也并不是像我們看到的僅僅是一幢房屋建筑這樣簡單。

   對于收入此書的民居建筑,也是有選擇性的。首先我們進行了深入調研,也認真聽取了當地文化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即使得知有的建筑藏于深山,道路條件極不理想,天氣惡劣,但仍克服重重困難,謹慎擇優(yōu)選取當地最為古樸,并且最能代表當地傳統民居樣式的建筑作為采集對象除去普通民居外,體量較大的莊園也納入到采集視線范圍之內。并為豐富此書的內容,我們從葉啟燊先生的《四川藏族住宅》一書中選取了三幢已消失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在數據采集手段上,也將無人機、紅外線測距儀等科學測量手段運用到其中,以保證數據盡量接近真實。但當時,這一工作的目的,似乎只是出于展陳需要,其重大意義在完成數據整理和3D建模之后日益顯現。因為,與此同時另一件更為迫切的事情也在發(fā)生——在我們采集之后的短短一年里,許多建筑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消失,消失的速度是我們無法阻擋的。但目前,我們深知,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所幸,我們已留存了部分數據,那些終將消失的民居被我們記錄在此。我們無力把古老的建筑都完整的保留下來,但可以把資料盡量詳實的記錄,如果某一天它們消失了,至少我們的記錄可以讓它們外觀形象再現。

  • 上一篇:處處遺跡憶當年
  • 下一篇:火塘

  • 本文地址: http://thewayofeft.com/html/wh/xkbrw/69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