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7月09日
瀘定存世漢姓《宗譜》、《家譜》記載,溯源其始祖來歷,發(fā)現(xiàn)“進山落業(yè)”的祖先渠道有三:一是“湖廣(舊時湖北、湖南統(tǒng)稱)填四川” “孝感”的移民;二是“山西洪桐大槐樹”北方災民;三是川西進山的“背夫”、“兵勇”、“小販”、“工匠”和流民。
這些在原籍平壩、平原用扁擔挑籮兜、推獨輪車、趕木輪馬車、驢馱運輸方式的早期移民,到了瀘定面對大渡河谷開門見山、出門爬坡過 坎、崎嶇不平且只有人的腳步可以行走的山路,老的一套運輸方式 “不服水土”。
環(huán)境改變人,為適宜山路運輸,吃苦耐勞的先輩們獨創(chuàng)適應崎嶇山路的一種運輸方式:“背子”,于是應運而生了各種“背子”工具。常見“背子”工具有:“背夾子”,與之配套歇氣的“丁”字木拐;背兜,背兜分糠背(大號)、牛糞背(中號)、細篾精致的家背;耐背的“牛皮條”、不勒膀子“麻辮”、簡便的麻繩、棕繩。
不同的“背子”(貨物)使用不同的背具。背運藏茶、糧食、油、酒、簍子、邊豬、臘肉、燒柴、背人、磚、瓦等用背夾子。背長途、負重150斤以上的叫“硬背子”。背拋貨,背軟輕的“背子”,這種背子叫“軟背子”。
人的第一技能是模仿。農家孩子從小見大人背“背子”長大。三四歲時,吵著模仿大人要“背”,便有了最初兒時背“布娃娃”的游戲。長到七八歲時,家長請蔑匠量身竹編“小背兜”學背“背子”。幾年后,孩子跟隨大人上山背燒柴、背糧食、背藥材、背石灰、背磚瓦、背茄瓜小菜、花生、核桃,成為父母的幫手。進入青年,背力背功漸長,能負重一二百斤,加入成年“背子”隊伍。有的到了壯年,負重三四百斤(舊秤16兩為1斤)掙得某“大勁”稱號。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