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瀘定橋上過“背子”

甘孜日報    2020年05月08日

  ◎鄧明前

  “背子”是瀘定土語,也是方言。是指人肩膀背的百貨和活體。

  清帝康熙四十四年(1705)賜建并御筆橋名“瀘定橋”在大渡河上落成,庶民稱“皇橋”。橋的東岸一條翻山越嶺山路通到物產豐富,藏茶產地雅安。橋的西岸一條盤山、八起八伏、沿峽谷而上古道,串起康定、雅江、理塘、巴塘,過金沙江到西藏昌都、拉薩、去尼泊爾、印度。

自從瀘定橋建成到1952年瀘定縣城通公路,這條千里古道歷經247年,后被我國茶文化研究學者稱為“茶馬古道”。瀘定橋上過得最多的“背子”是“茶背子”,常見 “背子”還有,糧、油、鹽、糖、酒、肉、布、煙草、掛面等百貨“背子”、人背子、藥材背子、牛皮、獸皮背子、毛豬背子……在漫長歷史長河中,瀘定橋經過的“背子”無數(shù)。

  有外地人“背子”,也有本地人的“背子”。在古代背子是一種運輸方式,背子背的是財富,也是人生美好生活理想和追求。背子,在舊時熟人社會中,維系了一村、一族親情和友情,發(fā)揮著團結、合作互助的紐帶作用。


  • 上一篇:我們的康定情歌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