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03月13日
◎李釗
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連襟、弄璋、紅顏、良人……一聲看似簡單的稱呼中,往往是一種待人接物禮儀的體現(xiàn),蘊含著深厚的中國記憶和文化。作家劉一達《中國人的稱呼》選取了跨越千年時間經(jīng)緯的近300個常用稱呼,從稱呼源流到古今演變,引經(jīng)據(jù)典,一一考證,打撈漸漸湮沒在歷史長河里的古人稱謂,厘清今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稱呼混亂,領人感悟中國文化歷史的沉淀和變遷。
從古至今,中國人之間的稱呼,往往有許多講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心態(tài),稱呼的內容往往有所不同,恰當?shù)?、禮貌地稱呼別人,是人際交往中最基本的問題。外號往往都帶有調侃的意味,許多人有被起過外號,也給人起過外號,有些外號帶有親近的意味,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而有些外號卻帶有惡俗的味道,給人帶來生活的困擾,甚至心靈的傷害。所以,外號是不能隨便叫的?!凹t顏”一詞是對女性的稱呼,它往往帶有婚姻之外的、超越一般朋友意義的特殊關系,正因如此,這個詞常被用于第三方的描述,自己通常不能用這個詞去稱呼女性。“老師”一詞原本是對教書先生的特定稱謂,而隨著時代發(fā)展,“老師”逐漸變?yōu)樯鐣洗罅餍械姆Q謂,可真的能逢人就叫“老師”嗎?回到生活的具體情境,稱呼對方必須得依人家的身份、職業(yè)、年齡等來定,這樣會讓人感到發(fā)自內心的尊重,也更符合稱呼的老規(guī)矩。姓名是一個人在社會上所用的符號,在古代“直呼其名”被視為“大不敬”,而現(xiàn)如今,姓名已相對簡化,一般人在稱呼的時候,指名道姓或直呼其名都是十分正常的,而對自己的長輩、上級領導或尊敬的人,卻忌諱直呼其名。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史,尊長、后輩、上級、下屬等之間的相互稱呼,有不能逾越的規(guī)矩,而自稱、他稱、鄙稱、官稱、慣稱等稱呼里,則透射出中國人“自卑下之道”的“謙恭精神”,它的演化和發(fā)展,跟社會制度、宗法、習俗、等級等發(fā)展息息相關,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和演變?!跋壬币辉~并不是男士的專利,從“先出生的”的釋義到指代“老師”的轉變,從“有德行的老先生”到成為男女通用的稱呼,這一稱呼中含義的轉變,藏著中國歷史演進的脈絡,也鐫刻著中國文化記憶的印記。“夫人”就是妻子,但這一稱呼最初是“專用”的,從周朝到唐宋,一般人的妻子都不能稱呼為“夫人”,直到宋元時代,這一稱呼才可以民用,從“官用”到“民用”,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文化流動現(xiàn)象。作為女性的第三人稱的“她”,是在直到新文化運動時期出現(xiàn)的,在白話文剛普及的年代里,漢語中指示第三人稱的漢字,只有代表男性的“他”,而無屬于女性的第三人稱指示代詞,劉半農(nóng)先生賦予“她”字以新的屬性,旨在尊重婦女的人格獨立。
“于細微處見精神,于細微處也見品德?!狈Q呼雖小,卻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教養(yǎng)、風度,乃至一個家庭或組織的精神和作風。細讀《中國人的稱呼》,學習恰當、優(yōu)雅的稱呼別人的這門學問,不僅掌握能拉近心與心之間距離的技巧,更能品味到蘊含在稱呼里的中華獨特記憶和傳統(tǒng)文化之美。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