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內(nèi)江月色映大千

甘孜日報    2023年04月25日

◎楚江舒

晚餐后出西餐廳,右拐過大堂,跨酒店大門,外邊已是燈光綺麗。對面是大千園,張大千紀念館、張大千美術館都在里面,2年前參加遞進培訓到內(nèi)江考察過,加上已是晚上了,估計閉館了,便幾步邁出酒店庭院,右轉往沱江邊而去。

大約十來分鐘,過街就到了江邊,夜色掩映下,沱江猶如一條黛黑色的長龍,靜臥在路下,將內(nèi)江老城和新城自然隔開。兩岸高樓林立,各色彩燈霓虹映照,波光粼粼,游人往來,音樂聲和車聲、人流聲此起彼伏,好一幅甜城夜色圖。

沿著順江臺階,下得江畔的步行棧道,頓覺身心一爽。江水濕氣混著各種水草、花草的氣息讓人為之陶醉,徒步沿著棧道漫無目的的往前行去,一路上時不時有夜間散步和健身的人擦肩而過。走著走著,想詢問下路往江對面的老城逛下,恰逢來了位老大媽,健步如飛在徒步,問及如何過去,她說可以跟著她往前邊走,再由前邊的跨江大橋過去。

一路行走,一路閑聊。老大媽都72歲了,原本是發(fā)電廠的職工,退休有25年了,日常愛鍛煉。她見我開會之余散步,聽聞我每天要走萬步,連說年紀輕輕的愛鍛煉很不錯。當?shù)弥襾碜钥刀ǎ洗髬尯芟蛲卣f,那是個好地方,景色很美。我就給她介紹起甘孜州的自然人文景觀,有“一首歌(《康定情歌》)、兩大景觀(風光旖旎、神奇壯觀的自然景觀融“險、峻、奇、偉”于一爐,集“高、雄、雅、秀”于一體;燦爛多彩、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中的悠久歷史源遠流長、民族風情獨特濃郁、民族文化燦爛輝煌、民間文藝風韻獨具)、三條河(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奔騰逶迤縱貫全境)、四季風景(春觀花、夏避暑、秋賞葉、冬玩雪)、一處5A景區(qū)(海螺溝)、四處4A景區(qū)(亞丁、木格措、甲居藏寨、瀘定橋),有“藍色星球上最后的凈土——稻城亞丁”“海拔最低的高山冰川——海螺溝冰川”、德格印經(jīng)院等多張名片,“三江源流”“康定情歌”“格薩爾王”“茶馬古道”和“香格里拉”等代表康巴文化核心內(nèi)容的景觀在15.3萬平方公里異彩紛呈,這些得天獨厚、各具特色的旅游資源,構成了川西高原自然生態(tài)和康巴文化旅游的最終目的地。

聽了我如數(shù)家珍的介紹后,老大媽更加向往,連說有機會一定要到甘孜州去看看。

說著說著,不知不覺就到了跨江大橋,道別熱情的老人,爬上岸邊大路,邁上跨江大橋,站在橋上,眺望兩岸,感覺又不一樣。兩岸的高樓大廈在各色彩燈的裝飾下,加上各色店招的點綴,形成了色彩斑斕的甜城夜色彩圖,很是迷人。邁著不疾不徐的步伐,很快就過了江。江對面的路面是第三層了,又搭乘橋頭邊的電梯下江邊的第一層路面,恰好是開發(fā)的仿古街,有一仿古牌坊,上面還有一副楹聯(lián),細看了下,不是很明白橫聯(lián)意思,問及牌坊下閑坐休息的一位大排檔的打工老大爺,他說這是新開發(fā)的公司修建的。夜色初上,江邊宵夜者還少,步行也舒適很多。步行不久,就看見一畫壁,逐一細看,原來是介紹內(nèi)江歷史人物的畫壁,甜城由來、歷史人物、建制區(qū)劃等,十分豐富,駐足細觀,內(nèi)江的由來久遠,資陽人是其發(fā)源。內(nèi)江于東漢置縣,曾名漢安,中江。沱江北段叫牛鞞水,為北江;南段為枝江,稱南江,此為中江。隋初,為避太祖楊忠之諱,改為內(nèi)江。內(nèi)江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張大千自然排在前,還有孔子的老師萇弘、南宋狀元趙逵、清代四川唯一的狀元駱成驤、著名書法家余燮陽、明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畫虎大師張善子、喻培倫和范長江等。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喻培倫是同盟會員,善于制造炸彈,被譽為“炸彈大王”,曾受同盟會委托負責制造炸彈,因此致一手殘疾。廣州起義中胸挎兩筐炸彈沖鋒在前,最終力竭被捕,隨后遇害,被孫中山追贈為大將軍。

作為內(nèi)江人的范長江,是中國新聞界的杰出代表,被譽為“中國新聞巨子、新聞先驅(qū)和奠基人”,用他的名字設立的新聞獎是我國中青年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的最高獎,他曾經(jīng)“為中華民族之獨立與自由而呼號”。當年,范長江歷盡艱險,歷時10個月,走遍了當時中國最為封閉和貧窮的西北角,成為第一位如實報道紅軍長征,第一位報道“西安事變”真相,和第一位進入延安采訪的國統(tǒng)區(qū)記者,并由此從一個熱血青年,轉變?yōu)橐粋€堅定的革命者。他把手中的筆化作利劍,劃破了舊中國的黑暗,他的《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成為新聞史上的不朽之作,影響廣泛,直到現(xiàn)在仍被視為經(jīng)典。

觀完畫壁,又下到江畔步行棧道,行了一段,遠望前邊有許多游船,加快步伐,到了停船處,原來是北渡口,原本打算繼續(xù)往前徒步,但渡口售票的工作人員說前邊的路封閉了過不去,建議搭乘渡船過江。

“船來了”。正說著,渡船已經(jīng)靠岸了,便跟著幾位之前等船的登上渡船。

船緩緩調(diào)頭往對岸駛去,我鉆出船艙,登上船頭,尋了一膠凳坐下,與此前在岸邊、橋上所看的兩岸的景色又有不同。身處江面船上,渡船在動,兩岸的景色也在變化。兩岸的老城、新城根本分辨不出,均淹沒在燈光和人聲中,江面反而變得更加清爽,仿佛置身于世外,剎那間,大千世界同自己既是那么近,又是那么遙遠。朗月當空,猶如一輪經(jīng)歷了歷史風花雪雨浸潤了的,已經(jīng)裹上包漿的銀盤,泛著淡淡的橘色。仰望這輪亙古以來,陰晴圓缺不斷輪回循環(huán)的月兒,心底油然浮出一句“月色曾經(jīng)映大千”的感慨來。想必,這輪明月也伴隨著張大千在內(nèi)江度過了童年、少年、青年。朗月懸空,可惜在現(xiàn)代文明的霓虹迷離斑駁中,早已沒有了“江清月近人”的景象,滟滟隨波千萬里的已不僅是那輪明月,而是色彩各異的霓虹燈光倒映江中,伴隨著渡船前行激蕩起的水暈,在江面上飄忽不定,變形,乃至破碎。猛然想起《春江花月夜》中“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來,假若張若虛身處此景,恐怕會一改此句了。先前在城里觀賞內(nèi)江,感覺四圍就是高樓、車流、人流和流光溢彩的霓虹。站在橋上,觀賞的角度有了變化,視野開闊許多,對內(nèi)江新城、老城兩岸有了一個基本的輪廓。現(xiàn)在,人在江心,身處低位,內(nèi)江兩岸的夜色和著月色、江景,愈加讓人陶醉。赫然有李白“月色醉遠客,山花開欲燃”之感。當時,李白泛舟江上尋訪在長安結識的友人南陵縣令韋冰,恰遇其尋顏尚書,笑有此贈。只不過放在當下,后一句應改成“夜燈燦欲燃”更為妥帖。

燈火輝映江中,只有身下這艘渡船,江畔渡口處尚有幾艘游船,獨坐船頭,明月相伴,想象昔日大千先生也從此江中往來渡過,不由無限神往。正所謂“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李白和張大千身處不同時代,遠隔千年,但其同為四川人,而大千先生許多作品都是以李白為素材的。據(jù)說李嘉誠親自挑選辦公室墻上懸掛的三幅真跡字畫,第一幅就是張大千畫作,名為“李白詩意”,山林氤氳以綠彩潑墨而成,水汽彌漫、渾然天成,天光則以白粉揮灑,更顯亮麗清朗。題字來自李白詩作“山中問答”:“問予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边@幅畫在李嘉誠辦公桌正前方墻面,抬頭可見,代表心境很寬。第二幅位于櫥柜前方,是八大山人的畫作。第三幅是書法,掛在李嘉誠右手側墻上,離他最近,詩句為清代儒將左宗棠所作,字為名家所寫:“發(fā)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qū)捥幮?。”?jù)說這三幅字畫透露著李嘉誠的內(nèi)心世界。

相較于浩瀚時空來講,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是短暫的,猶如剛才處于不同境地觀賞江景一樣,在不同的時空呈現(xiàn)出的景色不一,感受也不同,而心態(tài)也一樣不同。尋思那三幅字畫,很是向往左宗棠說的“發(fā)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qū)捥幮??!?/span>

明月相伴,渡船喧歡,獨在異鄉(xiāng),不由得想起家中的親人來,尤其是憨態(tài)可掬的剛過半歲的小兒。要是能夠攜妻兒老小一塊優(yōu)哉游哉,蕩舟于朗月下的江上,那是多恬美愜意的事啊!

“到岸了”,伴著船家的一聲呼喚,渡船慢慢熄了火,喧囂的馬達聲漸漸弱了下來。踏著船頭,跳上岸邊的水泥臺階,見岸邊墻上赫然刻著“西林古渡”四個字。

上岸,尋了下“西林古渡”的簡介,可惜未曾見到。岸邊有游人經(jīng)過,恰逢一古稀老人,相向求詢,始知此處渡口的確是古渡口,對面也有古渡口。清晰記得,前年參加遞進培訓到內(nèi)江考察學習,匆忙之間,也是晚上,沱江恰好在清理河道,準備蓄水,據(jù)說也是為了賽龍舟準備的。當時,河床已經(jīng)見底,袒露出江底,只是偶爾有幾處積水之地,有當?shù)厝嗽谧紧~。據(jù)老人講,現(xiàn)在蓄水位比以前水位高多了??吹贸觯@也是內(nèi)江著力打造的生態(tài)景觀之一。

回首遙望對岸,岸邊??康膸姿矣未薀粞笠纾拔髁痔枴钡却柷逦梢?。之前,我過江所乘渡船,在江心問及船號,船家回答說渡船沒有船號,那些有船號的是游船。

皓月當空,清輝徐徐,一如既往灑向沱江、內(nèi)江,灑向這大千世界。江水坦蕩,光影迷離,將月色、霓虹一并收蓄,也收蓄了我的淡淡思緒。夜色下的內(nèi)江新城、老城人聲喧嘩,歌舞蔓延,唯有江水靜默無語,全然不去理會那喧囂的塵世,緩緩淌向遠方,一如我的思緒,靜默而深遠。

油然而生詩:

夜行甜城萬步健,隔江輪渡西林羨。

江水依舊渡古今,月色曾經(jīng)映大千。


  • 上一篇:越走越荒涼
  • 下一篇:沒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thewayofeft.com/html/wh/kcwh/87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