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石著

甘孜日報    2021年11月05日

1.jpg

作者拾藏的白水河茶葉石《中國茶》。

2.jpg

作者拾藏的大渡河綠泥石。

3.jpg

作者拾藏的青衣江畫面石《玉兔》。

4.jpg

作者拾藏的大渡河綠泥石《葡萄》。

◎張永才 文/圖

石頭是徹底的自然之物,天地所造,自然本存。人類從一開始就與石頭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淵源。當物質(zhì)生活得到保障,人們便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愉悅,除卻絲竹管弦歌舞笙簫等等之外,那些奇形怪狀玲瓏剔透的石頭被搬入庭園、請進書房、奉上幾案,帝王將相達官顯貴商賈巨富文人墨客們欣賞之、把玩之、摩挲之,進而賦詩填詞詠之、著書立說論之,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石文化。中國的石文化始于唐、興于宋、發(fā)展于明清、繁榮于當代,由古至今涌現(xiàn)出了大量優(yōu)秀的石文化專著。

當今石界普遍認為,中國真正有石文化是從唐代開始的,本文不再贅述。筆者要說的是,即便如此,唐代也只能算是中國石文化的啟蒙階段。這一時期,雖有杜甫、牛僧孺、李德裕等愛石達人推波助瀾,卻終未形成愛石、玩石或者賞石的理論,更沒有相應的專著產(chǎn)生。說中國石文化興盛于宋,自然不是信口開河。宋代,不僅米芾總結(jié)的“瘦、皺、透、漏”四字賞石原則至今被人們推崇和遵循,而且蘇軾還在米芾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完善拋出了他的“丑石觀”,更有論石專著《云林石譜》面世——這才是重點。

之所以宋代賞石文化能有這樣的成就,究其原因,筆者以為主要有兩點,一是唐代石文化啟蒙的墊底,二是趙匡胤治國方略使然。老趙本是行伍出身,又在他那一幫身在行伍的兄弟伙些“慫恿”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兵不血刃拿下后周江山建立趙宋帝國坐上皇帝寶座。一代雄主,老趙皇帝必定想方設(shè)法避免歷史重演,“偃武修文”成為基本國策?!百任洹薄氨漆尡鴻?quán)”武將一邊涼快去;“修文”,文人受重用文臣朝堂挑大梁,更為文化興盛奠定了重要基礎(chǔ)。文人士大夫們遠離山水渴求田園而不得,奇石便成了他們對話自然的橋梁,大的點庭綴園、小的置幾奉案,以奇石窺天地,成就餐云臥石、枕石漱流的人生樂趣。主流精英吆三喝四,社會輿論鋪天蓋地。于是乎,舉國上下玩石之風大起,上至皇帝下至臣民百姓,癡迷于賞玩石頭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在這樣的背景下,杜綰的《云林石譜》終于橫空出世。這不僅是中國石文化史上首部論石專著,還是中國古代載石最完整、內(nèi)容最豐富的一部石譜。清代編纂《四庫全書》“惟錄綰書”,其余石譜通通靠邊站“悉削而不載”。由此,這本書的地位和權(quán)威性可見一斑。

《云林石譜》成書于南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作者杜綰,字季陽、號云林居士,浙江山陰人,宋代很有成就的礦物巖石專家,一生特別喜愛石頭,算是一代響當當?shù)膼凼_人。杜石達在該書中總結(jié)、提煉、發(fā)揮當時的賞石理論,集中體現(xiàn)了宋代文人賞石觀的精髓。全書14000余字,詳細論述了全國觀賞石的產(chǎn)地、質(zhì)地、紋理、色彩、聲音等等,涉及當時82個州、府、郡、縣和地區(qū)的116種名石。《云林石譜》除了論石專著固有的賞石文化價值外,科學價值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魚類和植物化石成因的初步探尋,二是對礦物、巖石的性狀描述。所以,說《云林石譜》是一部賞石文化巨著的同時,說它是一部地質(zhì)學或礦物巖石學專著也毫不為過。

宋之后的元代情況非常特殊,菜刀都是在“家韃子”嚴格管控之下十家人共用一把,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哪有心思去賞石玩石呢,石文化在這一時期停滯不前那是自然的,就更別指望會有什么賞石專著出現(xiàn)了。直到心懷雄才大略草根出身的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推翻蒙元統(tǒng)治建立大明王朝,獎勵墾荒、興修水利、發(fā)展生產(chǎn),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壓抑太久的追求精神愉悅的本能再度迸發(fā)。從這時起,不僅“小說”這種文學樣式發(fā)展成形,石文化也迎來了發(fā)展的春天,賞石專著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其中最為著名的當然是《素園石譜》了。

《素園石譜》,是一部人氣指數(shù)極高的“爆款”石著,知名度遠超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兼具的《云林石譜》。當今奇石圈,人們開口閉口必《素園石譜》,不說到《素園石譜》就不足以證明自己是“圈”里人。那么,《素園石譜》究竟是怎樣的一部鴻篇巨制呢?資料顯示:“《素園石譜》成書于萬歷年間,作者林有麟,字仁甫、號衷齋,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全書共收集各種名石102種(類),計249幅大小石畫,所錄名石都有配畫并附題詠,還對每一種名石的用途等作了說明?!币虼?,石界認為,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規(guī)模來看,《素園石譜》在明代石著中都是頗具代表性的。

然而,對《素園石譜》筆者卻不敢與大多數(shù)人的觀點茍同。據(jù)筆者的研究,《素園石譜》內(nèi)容上有很多錯訛的地方,許多歷史名石的形象都是作者臆造的,大多與現(xiàn)存的實物并不相符;同時,其中大部分文字記載也是照抄宋代杜綰《云林石譜》、趙希鵠《洞天清錄》以及明代有關(guān)筆記史料而成,還不注明出處,給后人釋讀帶來了諸多困難。緣何當今奇石圈對《素園石譜》會這樣頂禮膜拜,筆者以為,原因有三。首先,這是一部畫石譜錄,特點是圖文并茂。當今讀圖時代,人們崇尚快餐文化,沒時間更不愿去研究冗繁的“之乎者也”,《素園石譜》以畫為主的形式,正好迎合當今人們的閱讀口味。其次,《素園石譜》中有關(guān)明代供石底座的描摹和雨花石紋理的描繪以及對“宣和六十五石”的描寫,也算不可多得的史料。三是,短時間內(nèi)即能對其內(nèi)容有所了解,交談中能顯示自己有文化、懂行、可以裝“那什么”,這大概是最重要的一點了。

至于清代,筆者以為首推“芥子園石譜”了,該“石譜”系《芥子園畫譜》中關(guān)于畫石的部分?!督孀訄@畫譜》,又稱“畫傳”,成書于康熙年間。關(guān)于該書的作者,普遍的說法是李漁。其實不然。事實是,作為文學家、戲劇家、美學家的李漁,曾在南京建造別墅“芥子園”,并支持他的女婿沈心友和王概、王蓍、王臬三兄弟在“芥子園”編繪畫譜,以此園命名《芥子園畫譜》。所以說,《芥子園畫譜》的作者實際上是沈心友和“三王”,李漁頂多算是支持者或投資人或主編?!爱嬜V”中關(guān)于畫石的部分比較詳盡地闡述了畫石技法,重點突出一個“皴”字,列舉了十六種皴法,總結(jié)了三面畫石法則,我以為這與古代“皺”和現(xiàn)代“紋”的賞石標準有著本質(zhì)的關(guān)聯(lián),實在是我們賞石的要訣。

當然,中國古代的石文化專著遠遠不止上述所列,還有眾多的賞石文化著作也是具有相當價值的。比如,宋代李昉等人的《太平廣記》《太平預覽》,清代蒲松齡的《石譜》、諸九鼎的《惕庵石譜》、閔麟嗣的《黃山松石譜》、沈心的《怪石錄》等等,都充分地體現(xiàn)了文人玩石的內(nèi)涵,石、詩、書、畫相得益彰,具有較強的藝術(shù)性。

中國古代賞石文化方面的著作,不僅體裁豐富,而且內(nèi)容廣泛,有寫人物故事的、有寫山水景觀的、有寫奇石奇事的、有寫石種介紹的,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也是我們研究賞石文化的重要資料?,F(xiàn)當代,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中國賞石文化的發(fā)展進入到一個高潮,玩石階層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新的學術(shù)氛圍使得賞石文化方面的著作多如牛毛,體裁新穎活潑、內(nèi)容豐富多彩、理論探討熱烈,在總結(jié)古代賞石理論的基礎(chǔ)上,許多著作引領(lǐng)中國賞石文化潮流。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如袁榮奎的《中國觀賞石》,對130種造型石、紋理石、文房石和礦物化石,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逐一介紹;賈祥云的《中國賞石大典》和《賞石文化研究》以及陳東升的《中國古代石譜石文石詩大觀》等都是理論性較強的專著。除此之外,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以散文方式創(chuàng)作的大量寫石文章不得不說是影響空前,先前的《丑石》一文編入中學課本,后來的《小石頭記》和《中國百石欣賞》更是造就了無數(shù)石迷。還有,在當代石文化文獻中,《甘孜日報·康巴周末》正在陸續(xù)推出的“奇石雜談”系列文章,也是非常值得關(guān)注的。





  • 上一篇:交公糧
  • 下一篇:沒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thewayofeft.com/html/wh/kcwh/76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