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4月20日
王友珍一家。 劉小兵 攝
◎喜群 本網(wǎng)記者 馬建華
一夜春風,一夜細雨,九龍縣城濱河路春意盎然,4月12日,85歲高齡的王友珍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在大兒媳婦澤仁翁姆的攙扶下,拄著拐杖走在步游道上,澤仁翁姆2014年便退休了,婆婆的腳因肌腱拉傷后,她每天都攙扶著婆婆下樓沿著濱河路走上一段路。碰見彝族或藏族市民,王友珍總是樂呵呵地和他們聊上幾句?!拔壹矣?8口人,是一個由藏、彝、回、滿、漢5種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兒女、兒媳、女婿基本上都退休了,有的住在雙流,但大部分還是居住在一棟樓里。因為我腿腳不方便,兒女們還給我請了一個保姆,娃娃些對我孝順著呢!”王友珍滿臉都是笑意,“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女兒,她們的媽媽叫光明,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興之所至,王友珍即興唱了幾句《一個媽媽女兒》,而她們一家相敬如賓、團結友愛的佳話在九龍縣更是廣為流傳。
沐浴黨恩
從文盲到國家工作人員
王友珍的父親王步云曾經(jīng)是國民政府官員,抗戰(zhàn)勝利后,他感受到共產(chǎn)黨一心為民謀幸福,索性從國民政府辭職,他游歷了甘孜、德格、新龍、康定等地,認識到只有共產(chǎn)黨才能給藏族人民帶來幸福生活。
1951年,九龍縣和平解放,王步云帶著家人歡迎解放軍入城?!澳菚r候,新生的人民政權急需一大批民族干部,1953年,我才18歲,被選送到了康定民族學校讀書。”王友珍說,得知她被錄取,父親特別高興,叮囑她一定要好好學習,有了文化才能更好地為九龍窮苦大眾服務。
“我們到康定要經(jīng)過盤盤山,當時積雪很厚,我們就把馬蹄釘卸下來,墊在厚厚的雪上,把馬牽過去,天黑了,我們蜷縮在大石包下面,根本沒有辦法生火,餓了就啃冰冷的饃饃,渴了就抓一把雪解渴,從九龍到康定單邊就要走8天?!蓖跤颜浠貞浾f,從康定學習回來,她被分配到縣婦聯(lián)工作。
父親叮囑王友珍,農(nóng)牧民群眾沒有文化,你是黨的干部,要多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要讓他們擁護黨,跟黨走。正是在父親的教育幫助下,王友珍找到了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工作方法。
1957年,王友珍到鄧柯縣(現(xiàn)石渠縣)民改工作隊當翻譯,當時的工作隊長華龍海參加過抗美援朝,他雖然是一名漢族干部,但他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藏語,把黨的民族政策講得很透徹,群眾都愿意聽他講,遺憾的是他在參加平叛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了。后來,王友珍又參加了道孚縣和瀘定縣的“社教”工作。
回到九龍縣后,王友珍被調整到縣糧食局工作。工作崗位在變,但王友珍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始終沒有變?!拔业膼廴私袟钊f富,是來自瀘定縣的一名漢族干部,擔任過大河邊片區(qū)的黨委書記,在‘食堂化’時期,因為糧食特別緊缺,餓死過人,為此,他還受到了處分,后來,經(jīng)過組織調查核實,撤銷了對他的處分,但他毫無怨言,認為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就有責任解決群眾的溫飽。”王友珍說,1953年底,她的母親甲瑪擔任城關區(qū)長(今呷爾鎮(zhèn)),還當選為州政協(xié)委員,享受副縣級待遇退休。
“父親和我母親談戀愛時隱瞞了他的滿族族別,他說他是漢族,因為在解放前,藏族不能和‘外族’通婚,這個善意的謊言隱瞞了20多年,我還是從父親的好友那里得知他是滿族?!蓖跤颜錁泛呛堑卣f,父親特別尊重我母親的生活習慣,照樣喝酥油茶,和我母親一道說藏語。當我準備和楊萬富結婚時,父親說,不管藏族還是漢族,能夠結為夫妻,就要平等相待。
“在兒女的婚姻大事上,我和老伴從來不干涉,只要他們過得幸福,我們就支持。全國56個民族,都是祖國大家庭的一分子,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蓖跤颜湔f,她的6個子女中,有3個的配偶是漢族,1個的配偶是彝族,1個的配偶是回族,他們就這樣其樂融融地過了幾十年。如今,她已是四世同堂。
目睹變遷
美好愿望終成現(xiàn)實
“時間過得真快,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了,九龍縣也和平解放70年了,我從一名文盲成長為國家干部,黨對我的恩情,我一輩子都難以忘懷?!蓖跤颜浜攘艘豢谒钟筒栊睦锱馊谌?,我雖然不是一名黨員,但我家有11名共產(chǎn)黨員。
黨的百年歷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民族團結進步史,像電視劇一樣在老人眼前浮現(xiàn)?!懊慨斘蚁锣l(xiāng),看到群眾吃不飽穿不暖,我都會流下心酸的淚水,真心希望他們能夠改變清苦的生活。幾十年過去了,騎馬走路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現(xiàn)在從九龍到康定只要3個小時,九龍到石棉縣的公路已經(jīng)開工建設,今后到石棉縣只要2個小時,交通方便了,再遠的地方都能夠去,我還到過北京和拉薩呢?!蓖跤颜湟荒樞腋!?/span>
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讓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王友珍打心眼里高興,再高的山,都修通了水泥路,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搬遷、“五改三建”,住上了好房子,公路修到了家門口,許多村民都買了轎車,逛深圳,到上海,去北京,現(xiàn)在,村民的日子比城里人都還好過,黨和政府幫助他們發(fā)展產(chǎn)業(yè),讓他們的腰包鼓起來了,日子過紅火了。“新中國成立快71年了,共產(chǎn)黨兌現(xiàn)了讓老百姓告別苦日子的承諾,這不正是我們工作一輩子想要奮斗的結果嗎?”
望著濱河路兩岸的高樓大廈,王友珍指著最高的一棟樓說,可能有20多層樓吧,算是九龍縣的地標建筑了。當年剛解放的時候,說是縣城,只是瓦房多一點而已,縣城連水泥路都沒有,因為建設物資根本運不進來。盡管條件艱苦,但他和老伴都放棄了調往康定的想法,家鄉(xiāng)太貧窮了,她們不能一走了之。她要看到九龍縣城的巨變,如今,縣城 “清一色”的高樓大廈,單位職工和鄉(xiāng)下有條件的農(nóng)牧民在城里購置了商品房,一到晚上,縣城的夜景特別好看,沒有想到在她有生之年,還能夠看到縣城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1983年,王友珍退休了,按照當時的退休待遇,她和母親分別分到60和80平方米的宅基地。兒女各自成家立業(yè)后,都舍不得離開她,兄妹6人集資修建5層的樓房,住房裝修風格體現(xiàn)了漢式、藏式、漢藏結合、彝藏相融合。為了方便家人節(jié)假日聚餐,他們還在頂樓上留了一個可擺放10張餐桌的大平臺。
傳統(tǒng)美德
新時代家風代代傳
楊小平是王友珍的二兒子,已61歲,退休前曾任道孚縣和丹巴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他說,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等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影響著每一個家庭。我們家是一個多民族家庭,盡管因民族風俗習慣有所差異,但大家都能夠重言傳、重身教,從來不會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傷了和氣。
楊小平深情地說,在爺爺奶奶和父母的言傳身教和黨的培養(yǎng)下,他們兄妹及其愛人都參加了工作,有的在公檢法系統(tǒng)工作,無論在哪個崗位,他們都始終謹記父母的教誨,淡泊名利,兩袖清風,一心為民。過去,九龍縣彩禮之風盛行,成為農(nóng)牧民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我經(jīng)常利用下鄉(xiāng)的機會,幫助村民算經(jīng)濟賬,告訴他們,不剎住彩禮之風,村民只會越來越窮,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他們,在黨委、政府的持續(xù)努力下,彩禮攀比的歪風得到了遏制。
楊小平感慨地說,我們的家庭成員來自州內和成都等地,雖然大家工作地點和工作崗位不同,現(xiàn)在都退休了,母親在,家就在,于是,我們商議都住在一起,既可以照顧年邁的母親,大家也有個相互照應。九龍縣藏漢彝族各占三分之一,在長期交流交往的過程中,不管紅白喜事,還是耕種秋收,大家都守望相助,三種民族之間相互通婚,比比皆是。
逢年過節(jié)或母親過生日時,全家老少都從各地趕回來,兒女們各展廚藝,姐妹、姑嫂、嬸侄之間親密無間;餐桌上,漢族、藏族、彝族、回族的傳統(tǒng)美食應有盡有,就連餐具也體現(xiàn)了不同的民族風格,幾十人穿著各自的民族盛裝,齊聲高歌?!安刈搴蜐h族是一個***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 楊小平激動地說,每當我們一大家人歡聚在一起的時候,《一個***女兒》是我們必唱的歌曲,因為這首歌唱出了我們共同的心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是個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落下。九龍縣實現(xiàn)了脫貧摘帽,正是全縣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結果。我們要牢記總書記囑托,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牢記漢族離不開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shù)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讓九龍縣各族群眾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回眸
歌曲名稱
《一個媽媽女兒》
歌詞
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女兒
她們的媽媽叫光明叫光明
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女兒
她們的媽媽叫光明叫光明
啊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女兒
我們的媽媽叫中國我們的媽媽叫中國
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女兒
她們的媽媽叫光明叫光明
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女兒
她們的媽媽叫光明叫光明
啊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女兒
我們的媽媽叫中國我們的媽媽叫中國
我們的媽媽叫中國
創(chuàng)作背景
1989年, 與才旦卓瑪齊名的第一代藏族歌唱家雍西,交給國家一級作曲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州歌舞團正縣級藝術指導阿金,一首由著名軍旅作家、詩人楊星火作詞的《一個媽媽女兒》。雍西是歌唱家韓紅的母親,她請阿金按她的嗓音條件為她量體裁衣為這首歌譜曲。
回到康定后,阿金并沒有急于譜曲,而是先默記已翻譯成藏文的歌詞。他發(fā)現(xiàn)這首歌雖然是用漢文寫的,但有很濃的藏族民歌體手法。譯成藏文后自然得體、朗朗上口。因此,阿金決定用藏詞來先譜曲,他想要讓這首歌具有濃郁的藏族音樂風格。
有了這些設想以后,阿金一直在醞釀思考。大約過了兩個多月,他到瀘定采風搞創(chuàng)作。一天早上醒來,他的大腦里突然閃出《一個媽媽女兒》的第一個樂句。他連衣服也顧不上穿,就拿出紙和筆寫起來。前后不到5分鐘的時間,一氣呵成《一個媽媽女兒》這首歌的曲譜。他興奮地把這首歌唱給其他創(chuàng)作人員聽時,州歌舞團舞蹈編導洛扎高興地說:“阿金,你這首曲子一定會在群眾中流傳?!?/p>
這首歌經(jīng)州歌舞團青年歌手格桑志瑪演唱后,入選第二屆中國藝術節(jié)成都分會場演出節(jié)目。1990年,在首屆四川少數(shù)民族藝術節(jié)上獲獎;榮獲首屆四川少數(shù)民族文藝基金獎最佳獎;之后又入選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新歌選,還刊登了曲作者和演唱者的照片;1995年,在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和國家廣電總局聯(lián)合舉辦的“七一禮贊”慶祝建黨74周年文藝晚會和慶祝西藏自治區(qū)成立30周年文藝晚會上,歌曲《一個媽媽女兒》上榜。1996年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并在“五個一工程”頒獎晚會上作為獲獎歌曲之一,特邀才旦卓瑪演唱。當時,只選了4首獲獎歌曲?!度嗣袢請蟆吩趫蟮傈h的好干部孔繁森先進事跡的文章中,不但引用了《一個媽媽女兒》全部歌詞,還介紹說這是孔繁森生前最喜歡的一首歌,并把歌詞中的“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女兒”作為《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的標題刊出。
作者及首唱者簡介
楊星火,詩人。1925年9月出生于四川威遠縣,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49年畢業(yè)于民國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同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第二野戰(zhàn)軍、西南軍區(qū)政治部文工團團員,成都軍區(qū)、西藏軍區(qū)政治部創(chuàng)作員、《高原戰(zhàn)士報》編輯,曾在西藏服役20多年,參加過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等戰(zhàn)斗。著有詩集、散文集10部,其作品多次在軍內外獲得大獎,其創(chuàng)作的《一個媽媽女兒》歌詞經(jīng)阿金譜曲后被廣泛傳唱,影響了幾代人。
阿金,四川鄉(xiāng)城人。1958年參加工作,1960年結業(yè)于四川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班,1982年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作曲班,現(xiàn)任甘孜州歌舞團正縣級藝術指導、國家一級作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阿金創(chuàng)作了近百首音樂作品,有30多首作品獲得省級以上獎,其中,國家級獎7個,省級一等獎5個,二等獎6個,三等獎15個。1996年,《一個媽媽女兒》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1999年,獲第三屆全國優(yōu)秀電視節(jié)目評比金獎。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歌曲《一個媽媽女兒》首唱格桑志瑪,現(xiàn)任州歌舞團聲樂隊隊長、國家二級演員、四川省突出貢獻優(yōu)秀專家。先后獲四川省首屆少數(shù)民族藝術節(jié)演唱二等獎;四川省少數(shù)民族文藝基金會最佳演唱獎;四川省第三屆少數(shù)民族藝術節(jié)演唱一等獎;榮獲“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稱號;參加大型民族歌舞《七彩天府》演出獲金獎;四川省首屆聲樂組合大賽二等獎;在韓國參加世界文化開發(fā)大會并獲“世界和平”獎;全國少數(shù)民族藝術節(jié)獲表演二等獎;多次應邀赴巴拿馬、墨西哥、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家和香港、臺灣地演出。其首唱的《一個媽媽女兒》,風靡全國。格桑志瑪指導培養(yǎng)了降央卓瑪、澤仁曲措、邦金麥朵組合、斯郎羅布等一些在涉藏地區(qū)乃至全國享有盛名的青年歌手。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