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8月26日
◎姚劍
老家后園里,兩棵參天的荔枝樹就占了大半個園子。春天的時候,滿樹一簇簇淡黃色的荔枝花從村口老遠就可瞅見,濃郁的荔枝花香彌漫了整個村子。盛夏荔枝成熟的時候,紅彤彤的荔枝一叢一叢掛滿了枝頭,別提多誘人了!
聽祖父說,荔枝樹是新中國成立那一年祖父的祖父親手種下的,打我記事開始,每年盛夏荔枝成熟的時候,祖父都會整天守在后園里。一直到了摘荔枝的那天,才會放我們這些小孩子進去,大人在樹上摘荔枝,小孩子在地上給荔枝擇枝、分類、裝筐,一天只摘兩擔,祖父和爸爸用籮筐各挑一擔,挑到圩鎮(zhèn)上叫賣。這樣賣個十天半月的,滿樹鮮艷的紅荔枝也摘光賣光了,換成了口袋里的鈔票。
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事情了。那個時候我們小孩子都嘴饞,堂哥堂姐一大堆,眼巴巴地看著荔枝紅了熟透了,卻沒有一個人能嘗一個。祖父告誡我們:那些荔枝就是家里的柴米油鹽,是你們讀書上學的費用……你們要吃飯還是吃荔枝?的確,那時村里的荔枝種得少,不少親戚也想弄些荔枝嘗嘗新,曾經旁敲側擊地對爺爺暗示過,爺爺楞是沒有一點表示。他公開對親戚們說:“你看我家?guī)状檬嗫谌?,平時就靠種田,其它的收入都沒有,不靠這祖上傳下來的兩棵搖錢樹,我們哪有錢度日???”的確,那時窮啊,全家的生活都指望著這兩棵荔枝樹呢,親戚也不好意思再說什么了。
九十年代我上初中的時候,承改革開放春風,父親伯父他們都在鎮(zhèn)上做了生意,而姑姑們則去了廣東打工,家里的日子一下子好了起來。慢慢地,父輩幾兄弟都陸陸續(xù)續(xù)地建起了自己的樓房,那兩棵荔枝樹結的荔枝也不時讓我們小孩子爬上去摘幾斤下來解饞,到了收獲的時候,已經有外地的果商進來收購,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挑到街上去買了。而到了賣荔枝的那天,祖父也會把最好的荔枝挑出來,一些留給自己享用,另外也會給每位親戚送一二十斤過去,祖父笑呵呵對親戚說:“當年窮,所以沒有荔枝送給你們,不好意思啊。現在實行改革開放,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給點新鮮的荔枝大家嘗一嘗?!?/p>
到了近幾年,我們這一輩都開始成家立室了,堂哥堂姐們有的在街上開商店,有的開車跑運輸,也有的在家搞山地雞養(yǎng)殖場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了,都住上了新樓房,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做生意的五叔還購買了一輛私家車做為代步工具。老屋后園里的荔枝依然年年紅了又紅,但這時的荔枝樹,已經由“搖錢樹”變成了“人情樹”——即使外面的荔枝收購價再高,這兩棵荔枝樹結的荔枝卻再也不賣了。老祖父瞇著眼在樹下踱著步,抬頭盯著紅艷艷的荔枝,慢悠悠地說:“咱現在不缺這個荔枝錢了,誰要吃就去摘吧。”每年到了盛夏荔枝紅的時候,祖父就會坐在電話機旁,向一個個親戚打電話:“哎,我這里的荔枝又紅嘍,比去年還甜!你們什么時候有空過來摘啊……要記得過來哦!你們要摘多少就摘多少!”我笑祖父:“你每年都這樣說,我們家的荔枝真的一年比一年甜了嗎?”祖父摘下老花鏡嘿嘿直笑:“真的喲,就象我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紅火一樣呢!我算是趕上了太平盛世嘍!”是啊,這兩棵荔枝樹是和新中國同齡的,到了今年已經70個春秋了,建國70年來,我們中國不是正昂首挺胸、一年一年地向太平盛世挺進嗎?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