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關切民生福祉的大愛情懷

甘孜日報    2019年06月19日

孔子曰:詩無邪。詩歌是人類心靈情感釀就的美酒,一杯一盞,從亙古傳遞至今,香飄來世。它在釀造的過程中剔去了低級的有害人類心靈的雜質,以晶瑩剔透的形態(tài)和沁人心脾的醇香滋潤人類心田。康若文琴的詩歌就是這樣一杯美酒,讓人沉醉在自由自在的生活里。康若文琴的詩正如其名,呈現(xiàn)出內容健康,文化底蘊深厚,韻律諧、意境美、詩韻足的特色。

詩集《康若文琴的詩》選收了詩人自1988年至2013年25年間118首詩,是詩人詩歌寫作歷程的展示,清晰地梳理詩人從最初零星的寫作到后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井噴狀貌,寫作的題材也有最初對花草世界的觀瞻到后期歷史風土人情的鐘情,由單純的自我抒情逐漸走向群體的厚重成熟。因并不負載民族歷史書寫的重任,反而寫出日常生活的輕松隨意和常態(tài),這是她的詩歌的個性特征。詩集《馬爾康 馬爾康》詩筆留痕于詩人的故土家園,寫盡山川風物,寫盡風華人物,飽含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和對深幽歷史的探尋之思。

康若文琴的詩歌從創(chuàng)作伊始就關注故鄉(xiāng)康巴藏區(qū)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與日常生活,關注現(xiàn)實,關心百姓福祉,具有大境界與大情懷,因此詩歌接地氣,生活細節(jié)如畫卷徐徐展開。她的詩歌向21世紀中國詩歌文壇上吹來了健康、清新、明朗的文風,這是非常可貴的詩歌品質,與《詩經·國風》、建安風骨、五四關注民生的新文學精神一脈相承,回歸了詩歌原本引導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本質。這是用漢語創(chuàng)作的藏族詩人對當下文壇的可喜貢獻。本文僅就康若文琴的詩歌主題進行探析。

◎孔占芳

1

以開闊的胸襟與視野關注康巴大地上的風土人物和民生情懷

在詩歌的主題上,康若文琴關注故鄉(xiāng)大地上的生靈,關注民生,歌頌勞動者,贊揚有手藝的工匠精神,表現(xiàn)康巴民眾的幸福生活,關注藏民族歷史文化和民間智慧。其根源皆在于她眼中有民生,心中有大愛,故而胸襟宏大,視野開闊。

對工匠精神的贊美

悉心觀察各行各業(yè)各色人等,將他們引入詩歌殿堂,這是康若文琴一顆心懷民生的大胸襟、大情懷的展露。

于是我們在她的詩歌里看到,銀匠心中有日月,頭頂有菩薩,充實而幸福;放蜂人“逐花而走/心里永遠裝著春天”;女美發(fā)師是“手持利刃的女將軍/沖刺殺伐/出手利落”,有手藝就能有幸福生活;畫齡42年的唐卡畫師,因為一支毛筆,成為生產作品的“母親”,他的“兒女”遍布天涯,輝耀著唐卡藝術生命力;牙醫(yī)“時刻打磨快刀……卻總被食物擊倒”,阿媽編織花腰帶,“穿梭亂哄哄的絲線/阿媽稔熟地分揀……經緯交織/左手捋順日子/右手撫慰記憶”的高超技藝,茶堡女人的“獨木梯/爬一步就少一條退路”。

于是茶堡女人、銀匠、放蜂人、女美發(fā)師、牙醫(yī)、唐卡畫師、編織藝人等等盡在她的筆下升華,馬爾康也因為這些風土人物的詩意描寫顯出全貌:茶馬古道上那道銜接歷史與現(xiàn)實的風景,鍛造藏飾銀器的手工藝人的幸福生活,唐卡藝人傳承手藝的精神燭照,阿媽們編織生活織品的日常生活,現(xiàn)代的美發(fā)師、牙醫(yī)美化、療救民眾的不凡。

于是,我們在文學中看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藏區(qū),即有手藝人的藏區(qū)。在藏族作家中,安多的作家描寫牧業(yè)生活的居多,衛(wèi)藏作家展現(xiàn)拉薩的城鎮(zhèn)文化和農牧業(yè)生活居多,只有康巴作家的作品里看到農、牧、狩獵、手藝人的全面展現(xiàn),比如,阿來的《塵埃落定》中有銀匠、行刑人,澤仁達娃的長篇小說《雪山的話語》中有裁縫、編織匠,這跟青藏高原藏域的地理環(huán)境密不可分。但很少像康若文琴這般,將這些手藝人入詩的先例,更鮮有對工匠精神的贊美。這些手藝人心中有信仰,手藝又精湛,是作為康巴的康若文琴對這片康巴土地上的手藝人的禮贊。

對普通民眾生活的描摹與贊美

《小嘉措的快樂》是“自從走出阿媽的懷抱……騎上自行車/與風賽跑……一門心思/做自己喜歡的事”?!恶R爾康城里的阿妣們》“在午后的廣場/翻曬家常/一地瓜子皮/農具高懸屋檐/阿吾留守,阿妣服侍城里的兒孫”, 勤勞的阿妣(外婆、婆婆)們在城里閑得發(fā)慌、思鄉(xiāng)、思念老伴兒的情愫都被詩人傳神地寫出。《雨中的兄弟》抒寫了對風雨中牧放牛羊的兄弟的愛憐與贊美:“風赤條條地來去/雨孤獨地下/你用眼睛咀嚼草根/吧唧作響……為姐姐縫補雨衣吧/無須點燈/你額頭的佛光/已把我的路照亮。”《放牧的妹妹》總被陽光“親熱”而“曬黑”,“這樣的雨天/我放牧的妹妹/心,還在草地上流浪”。尼姑們放棄了做母親的權力,選擇了蓮花,“從污濁中走出/呈現(xiàn)給天空圣潔”?!讹L中的侏儒姑娘》是對在高原上唱歌為生的侏儒姑娘生活的留痕,詩中描摹了其生活的艱辛和虔誠,但收入微薄:“侏儒女郎站在沙啞的菜市口/用沾滿塵土的嗓音……為別人的愛情天天歌唱/把晨光縫到晚霞上/硬幣在易拉罐中零星作響”,也表達了對侏儒姑娘的由衷贊美:“唉,侏儒女郎/生命其實都一樣/巨人走到太陽下面/影子也和你一樣”。

從孩子到老人,從牧牛羊的兄弟到以唱歌謀生的侏儒姑娘,乃至皈依佛教的尼姑,他們或追求快樂自由、或吃苦耐勞,或發(fā)揮余熱,或自力更生、或追求圣潔,雖極為普通,卻活得有尊嚴有意義。即便是城鎮(zhèn)化過程中與鄉(xiāng)土、親人的痛苦別離,也輔之巨大的忍耐。這些普通民眾是中國廣袤大地上蕓蕓眾生的縮影,他們貼近底層,卻散發(fā)著堅韌的生命力和最有價值的人性光芒。這是詩人能夠體驗并傳達出來的具有民生情懷,詩歌是情感的產物,如若對普通民眾沒有關切,就不會入眼,更別說入詩了。

節(jié)日風俗與歷史風物的詩意表達

康若文琴關注馬爾康大地上的節(jié)日、祭祀、風俗,在沉思審美中挖掘出蘊含的意蘊,抒發(fā)自己獨特的哲思和情蘊,別具風味。或目里所及,或躬身親歷,皆入于筆下,端坐詩臺。

《馬爾康 馬爾康》幾乎就是一部青藏高原風物詩匯集,寺廟、宮寨、神山、圣水、箭臺、經幡、風馬、佛珠、酥油、沙畫、碗、火鐮、花頭帕、麥垛、連枷、阿媽的花腰帶、 牦牛皮藏靴都經過了詩人獨特的審美,連火塘邊正對大門的座位“卡普”都入了詩歌的世界。而那些逢年過節(jié)的風俗也進入詩歌的盛殿,比如擦查、藏歷年、燃燈節(jié)、若木紐節(jié)、松崗的清明節(jié)等等。

《春天的盛典》具有民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將春天開犁播種不停歇的勃勃生機和氣象描寫了出來。《夯土謠》的功用是“歌聲夯進土墻/新房才溫暖”。藏族《拉伊》情歌“爬涉雪線”、“放牧高原/天地在卓瑪眼中/比牛奶還溫潤”“唱著拉伊/夜失眠了”。

對康巴大地上最具特色的歷史建筑物、歷史人物、各種風物的審美,也是詩集重要的描寫對象。碉樓、統(tǒng)萬城、黑虎羌寨、莫斯都巖畫、大藏寺、毗盧遮那大師、梭磨女土司、阿壩高原、草原、神山、圣湖、青稞、風、綠等等,都進入了詩歌。

詩人關注的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文化的聰明才智和保衛(wèi)家園的勇敢擔當。其中碉樓是康巴藏區(qū)地理環(huán)境與軍事防御相結合的產物,《有關碉樓》里康若文琴詩意地呈現(xiàn)了碉樓與漢子的關系:“漢子們想出的主意/漢子們用心壘起/漢子一樣站在寨子旁/從古至今”碉樓御敵的功能與漢子們保家護園的英雄事跡為村寨人所膜拜。

《蓮寶葉則神山》因“格薩爾曾在這里拴住太陽下棋……珠姆一轉眸/時光就隱匿在粼粼的波光里”而成為歷史的承載,詩人感慨英雄歷史的遠去與草原兒女承享祥和的生活:“一匹馬就是一片飛奔的草原/一頂帳篷就是一個家/帳篷沒有門鎖/糌粑和著干牛糞燃燒的滋味/獒守護著羊皮襖嬰兒的奶香/小馬駒跟著母親來來往往/牧歌被傳唱成串串瑪尼珠/格?;ň烷_放了/草原沒有門鎖/只有花香攔路”“我打馬走來/蓮寶葉則/你有顆不設防的心”。一個美麗、安謐、詳和、溫馨、天人合一的家園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這不就是人們追求的“日不閉戶,路不拾遺”的世外桃源嗎?這樣的家園在青藏高原自古存在,而今被審美主體的“發(fā)現(xiàn)”、 審美,“照亮”審美客體,也喚起了讀者對和諧家園的感受和向往。

2

歌頌康巴大地上民眾生活的幸福快樂

康若文琴詩歌的基調是嫻靜恬淡的甚至是快樂的。她用詩人的眼睛審美故鄉(xiāng)大地上的風土、日月流轉、時代變遷,將歡樂傳遞給讀者。

“十年一定圓滿了許多因與果/一如春華尋找秋實的承諾/出發(fā)時笑,到達時也笑”(《十年以來》),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在十年里程一定會有艱辛、坎坷、疲憊,但詩人注重開始的快樂與抵達的開心,過程因期待而美好。這是一種追求美好的心態(tài)在詩歌中的自然流淌。《阿依拉山》“雪光在這里駐足/潔白是微笑”。對皚皚白雪的審美竟然是“潔白的微笑”!這樣的想象力,這樣的詩心,不能不令讀者感慨:康若文琴的心中一定儲滿欣悅,她才把微笑獻給詩歌的世界,因為自己有什么,才能舍什么。微笑還迷失在“九寨溝,海子的倒影里”“云和風是最后的慫恿者”能找到的地方在“記憶深處,那個叫往事的村莊”(《迷失的微笑》)。微笑竟“迷失”于故鄉(xiāng)俊美的山水里!這真是“除卻巫山不是云”啊,如果不是對故鄉(xiāng)有深切的眷戀,對故土有深沉的愛,是難以雕出如此玲瓏詩心。

對故鄉(xiāng)的愛,是康若文琴詩歌基調明亮的源泉,她感悟“藏羚羊走過的地方/笑容濺得酥油草一地/花朵熙來攘往/拉伊嚼咬得草原晃晃悠悠”(《我的阿壩草原》) 故鄉(xiāng)阿壩草原的花海點綴的美,酥油草油綠的肥美,牧人情歌飄飛的暢快,特有物種藏羚羊的自由漫步,是如此惹人喜愛,快樂感染得靜態(tài)的草原都變成了動態(tài),當然也感染了讀者。

同樣,草原上海子的波浪也是“快樂出沒于海子的裙袂/身后留下波濤翻滾/流云從耳旁匆匆掠過/風兒的歌聲是項鏈斷了線/一粒粒圓圓亮亮”(《長?!罚瑢L快樂的歌唱的連續(xù)聽覺,轉換為斷線項鏈顆粒的形狀視覺,即有聽覺上項鏈灑落彈跳的清晰、間歇性聽覺,也有圓圓亮亮的視覺,這就是快樂的節(jié)奏和形狀,展示了康若文琴細膩的感覺表達能力。

對故鄉(xiāng)的深切熱愛與依戀,使她情不自禁地皈依于故鄉(xiāng):“我是嘉絨的女兒/大山便是至柔的母親/和夜擁抱/梭磨河哼唱一支搖籃曲/峽谷間流淌夢的香甜”《星光下的腳步》所以,在她眼里,“刈麥人從春天走來/幸福把汗水染上麥色”(《幸福》),付出辛勤的汗水,勤勞釀造幸福。

家鄉(xiāng)以外的世界也在歡笑:“醬香的酒搖曳水稻的金光/晃晃悠悠/白水河赤腳走過/濺一地銀光/大地隆起乳房/喂養(yǎng)千戶苗寨的炊煙/鱗次櫛比/大山是笑著的父親”(《西江苗寨》)發(fā)著金光的水稻、歡騰著銀光的白水河、隆起的肥沃的大地、鱗次櫛比排列的千戶苗寨,都經過詩人的審美,醞釀出一個笑著的父親似的大山!在中華文化中大山以沉穩(wěn)、蘊藏萬物而成為承擔苦難、堅韌擔當的父親的形象,是嚴肅、令人尊敬的意象。詩人一改這一形象,注以快樂的瓊漿,讓大山成為笑著的父親形象,如若沒有外感觸動內心的快樂,是不能有此想象的。全詩用短句和動詞表達了歡快的情感,想象豐富!

3

可以預期,她的下一集詩歌集更加令人驚喜

康若文琴的詩歌關注民生,貼近民眾的日常生活,反映普通民眾情趣、信仰,贊揚藏族民眾堅韌、善良、慈悲、向上和追求幸福的精神品質,歌頌自古以來生活在青藏高原這片土地的民眾的智慧、才華、勇氣。因為貼近民眾,她熟稔并表現(xiàn)民眾的喜怒哀樂,而接地氣的文藝自然表現(xiàn)民眾的真實情感。在康若文琴的詩集里,我們感受到的民眾生活是健康、快樂、充實、幸福的。他們心中有信仰,有慈悲,腳踏實地,感受著幸福,憧憬著更加美好的未來。雖然農牧區(qū)生活艱辛,但他們用勤勞、歌聲釀造生活的甜味;雖然城鎮(zhèn)化進程使進城看孩子們的阿妣們思念著留守農牧區(qū)的老伴,但他們也享受著城鎮(zhèn)化生活的方便、舒適、文明。

歷史文化在她的詩歌中流淌,現(xiàn)實生活在她的詩歌中吟唱,而民眾和民眾創(chuàng)造的歷史是她歌詠的最為重要的主題。為人民群眾而歌,接地氣,有底氣。在日常生活中沉淀的能夠啟發(fā)心智哲理思考,雋永俊秀的語言與富于韻律的節(jié)奏合奏出優(yōu)美的篇章,這些使康若文琴的詩歌綻放出健康、向上和旺盛的生命力。

“功夫在詩外”,康若文琴心懷民生的大愛,熱愛家鄉(xiāng),熱愛自然的胸襟和情懷是她詩歌的根與魂。加之她自身藏文化的濡養(yǎng)和中華文化的浸潤,使她的創(chuàng)作擺脫了“小我”,走向廣闊的天地,胸襟宏大,視野開闊,在優(yōu)美的詩歌語言與意境中給人以知識的累積與智慧的啟迪。

康若文琴等藏族作家的漢語詩歌創(chuàng)作在當代中國詩歌文壇上刮來一股健康、清新、明朗的詩風,回歸到至純的詩歌韻味,令讀者欣喜,這無疑是藏族詩人們對中國當代詩歌獨特的貢獻??等粑那俳鼉赡甑脑姼柙陬}材的開拓和藝術上更趨精湛,幾乎首首口吐蓮花,句句搖曳生姿,可以預期,她的下一集詩歌集更加令人驚喜。期待康若文琴們的創(chuàng)作繼續(xù)保持親民的情懷與清新的文風,創(chuàng)作出更加迷人的詩篇。


  • 上一篇:見證“馬踏飛燕”
  • 下一篇:寬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