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香袋

甘孜日報    2018年06月15日

◎王曉宇

小時候,每年端午節(jié)這一天,一定會早早起床,看見手腕腳腕都綁著五彩的絲線,脖子上掛著香包,衣襟上別著小符,就會興奮得一躍而起,幸福就像村東的河水,汩汩流淌,而我聽見回聲,琳瑯有致。

在故鄉(xiāng),也有佩戴香袋這樣一個古老的習(xí)俗,那就是端午節(jié)給未成年的孩子佩戴香囊和小符。香囊是文雅一點的叫法,即是俗稱的香包、香袋、荷包等。小符則是用桃樹枝、小青桃、以及紅絲線制成的,用途都一樣,就是端午節(jié)這一天,給孩子們戴上,寓意祈福辟邪,驅(qū)蟲避蚊,平安吉祥。

香袋雖是小物件,但制做起來同樣很繁瑣,很費功夫,大約端午節(jié)前的半個月或二十天就開始動手。母親總會選一些碎布頭,在煤油燈下比比劃劃,精心裁剪設(shè)計,一針一線地趕制,給我們姐弟做著各自喜歡的香袋。

香袋雖是個小玩意兒,但也講究個色、香、意、美。香袋的形狀也沒有一定之規(guī),不拘什么形狀,心形、三角形、橢圓形,動物造型,花卉造型,只要你能想出來,什么形狀都可以。里面盛放一些驅(qū)蟲、避瘟疫、預(yù)防感冒的中草藥,像朱砂、雄黃、香草、干花,什么都成。香袋下邊結(jié)成彩色的穗頭,或者拴幾顆珠子壓腳,走起路來晃啊晃的,別具美感。

物質(zhì)貧乏的年代,哪怕一只小小的香袋,都是一份奢望和驚喜。母親手巧心細,做的香袋小巧精致,玲瓏有形。每每會跑出去玩兒,總會拿出來跟小伙伴們臭顯擺,眉梢眼角都是壓抑不住的驕傲和快樂。

香袋掛在脖子上或拴在衣襟上的,跑起路來,便會有藥香散發(fā)出來,隱隱跟在身邊。那香味,便似母親的牽掛和期許一直跟在身邊一樣,不管你走多遠,那祝福都伴隨著你,暖暖的,一如母親的手和溫暖的目光。

香袋也叫香囊或香包,因盛香而得名,是古代農(nóng)耕時代的文化產(chǎn)物,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和玉一樣,是配飾的一種;它和茶一樣,是華夏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最美好的代表和化身。在古代,香包也是中藥外用的一個方法和途徑,通過聞、嗅、孔、竅,達到治病的效果。

古人佩戴香囊的習(xí)俗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禮記·內(nèi)則》中曾有過記載,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曾有詩云:“拂胸輕粉絮,暖手小香囊。”這小小的香囊不僅僅是有香味的貼心小物,還是枚一取暖神器。古典名著《紅樓夢》中也曾有多處寫過香囊。

一枚小小的香袋,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大眾審美和社會風(fēng)俗,針針線線都集聚了無數(shù)溫情和匠心,是千年以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延續(xù),是光陰里小小的祝福和寬慰。


  • 上一篇:粽香情
  • 下一篇:浴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