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水土之味

甘孜日報    2017年08月09日

尹向東

藏區(qū)在習慣上被分為衛(wèi)藏、康巴和安多三大塊,以拉薩為中心向西輻射的高原大部叫做衛(wèi)藏。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藏北、青海、甘南、川西北大草原叫做安多??蛋蛥^(qū)域則深植于橫斷山高山峽谷之間。這三大區(qū)域也有一個簡單的說法概括出各自的氣質(zhì),即:衛(wèi)藏的法、安多的馬、康巴的人。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橫斷山地區(qū)大山縱橫,處于峽谷底部的人們,仰頭只見高聳入云的山巔和藍天,不過這僅是康巴視角的一種,隨海拔不斷增高,人們呈梯級生活生長在不同的高度,直至高海拔地區(qū),直至那群山之巔。在那里,視野不再狹小,山連著山,成一片片廣闊的草原,極目望去,山不再高大,在草原的邊緣綿延相連,偶爾突兀出棱角分明的雪峰。雪山、草甸以及具有靈性的高山湖泊,在透明陽光的照耀下,色彩艷麗而純凈,從某種意義來說,這也賦予了雪域的人們單一、簡單的性情。就像原生態(tài)的藏族山歌,聲音出嗓就直奔藍天,在高處徘徊。那弦律無論任誰一聽,都能有身處雪域頭頂藍天的感覺。這是生命本能面對自然的感慨,它跨越了語言、文化,甚至音符,也即成為大眾共有的感受。

風景是形成群體性格的一種因素,更直接的莫過于生存。風景固然美麗,但在高海拔地區(qū),生存從來就是一種挑戰(zhàn)。冬季漫長,尤其雪災降臨,廣袤雪原上處處是牛羊的骸骨,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牛羊,一個牧場就得面臨流離和消亡。生存的艱辛注定了這個群體意志力的頑強和堅韌,缺氧就把肺長得更大,紫外線強就讓皮膚變得更黑。

康巴更有漫長歷史的濃縮和多部族的交融,各種習俗、文化的選擇與沉淀,以及相對于漢地和藏地的邊緣形態(tài),所有這些,形成了康巴的人。尚武、鋼烈、豪放、剽悍,這些像標簽似的詞匯勾勒出了康巴人的粗略輪廓。正如一首民歌所唱,更直觀地表達了這些特質(zhì):我騎在馬上無憂無愁,寶座上的頭人可曾享受?我漂泊無定浪跡天涯,藍天下大地便是我家。我兩袖清風從不痛苦,從不計較命長命短,世上沒有什么可以留戀。巖石山洞是我的帳篷,從來不用學拉扯帳篷。兇猛野牛是我的家畜,也不必拴牛羊在家門口。因獨自喝慣了大碗酒,對頭人從不會用敬語,因獨自吃慣了大塊肉,從不會用指甲扯肉絲。我雖不是喇嘛和頭人,誰的寶座都想去坐坐,我雖不是高飛的大鵬鳥,哪有高山就想歇歇腳。

愛馬、愛刀、愛槍是康巴漢子特有的嗜好,尚武的習性導致了許多好勇斗狠以及世代仇殺的悲情故事,同時也造就了康巴人以強悍不畏死為榮。當年中國抗擊英國等侵略軍時,康區(qū)的戰(zhàn)士頗令敵人膽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中也都有他們勇猛的身影。除了堅韌,康巴人亦有浪漫與柔情。他們對愛情的熱烈以及對信仰的執(zhí)著特別突出,漢子與姑娘都愛得灑脫大方,從不拘泥于小節(jié),所以傳唱廣泛的《康定情歌》也唱到:世間溜溜的女子,任你(我)溜溜地愛;世間溜溜的男子,任你(我)溜溜地求。

我出生于康定,這座位于康巴大地邊緣的小小城市囊括了許多康巴的特質(zhì),文化與民族的交融也更為顯著。比如寺院,無論是藏傳佛教的各種教派,還是漢地道教,無論是伊斯蘭的清真寺,還是天主教與基督教,都共存于三山夾兩水之地——這小小的康定城中。他們之間,有沖突,但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包容。

時日流轉(zhuǎn),當現(xiàn)代文明以其強大的趨勢統(tǒng)率全球,人們的思維、習俗、觀念越來越相似,而固有的性格特質(zhì)開始隨新世紀的影響轉(zhuǎn)變,過往的一切成為概念,成為名詞。我總希望自己用小說的美和韻味,將這些概念和名詞還原到人心的深處,讓他們在小說中呼吸并繁衍。

  • 上一篇:穿越歷史風雨的沃日官寨
  • 下一篇:為心靈找尋一條回歸的路